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典型经验 > 正文

【社会纵横】当课堂遇见AI市集:中关村三小打造沉浸式、跨龄共学的教育新场景

社会纵横2

让校园化身未来感十足的科技探秘乐园,中关村第三小学迈出了勇敢的一步。9月24日,“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探索——中关村第三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实践研讨会”成功举办。研讨会以其极具互动性和吸引力的“跨龄AI通识大课”与“AI市集体验”两大环节,让与会者亲身感受到人工智能教育的活力与温度。这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一场关于如何“生动有趣”地开展AI教育的实践范本。

1

研讨会的首场“重头戏”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跨龄AI通识大课”——《我的智能新伙伴》。这堂课本身就是一次大胆创新:由郝石佩老师牵头,联合信息科技教师孙嘉蔚、音乐教师王燊共同组成多元教学团队,面向四至六年级的跨龄学生群体进行授课。这种“跨学科、跨龄、家校协同”的授课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构建了一个所有教育参与者共同承担的AI教育共同体。

课堂上没有晦涩难懂的代码和定理,取而代之的是“你画我猜”“声音克隆”“一键换装”等充满趣味的互动环节。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直观地体验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与生成式AI这三大核心能力的神奇魅力。正如研讨会现场杨刚校长所言,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关键“不在技术,而在通识”,其本质是面向未来的素养教育。

如果说“跨龄大课”是点燃兴趣的火种,那么同步开放的“AI市集”则是让火花燎原的广阔原野。市集汇聚了来自协办科技企业及家长资源提供的50余个前沿互动项目,堪称一个“小型科技博览会”。

智能讲解机器人自如地对答如流,灵活的四足机器狗展示着它的运动能力,北京三号卫星模型揭示了航天科技中的智能应用……学生们在各个展位前流连忘返,或专注操作,或踊跃提问,现场惊叹声与欢笑声不绝于耳。这种超越课本的、可触摸、可交互的体验,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将抽象的AI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认知。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市集的运营凸显了 “家校社协同”的强大势能。一批经过招募和培训的家长志工,与学校教师并肩作战,他们耐心地指导学生操作设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复杂的技术原理,成为孩子们身边的“编外导师”。这种由家长和社会深度参与创造的开放、互动、探索型学习环境,充分彰显了学校打破课堂壁垒、整合社会资源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成效。它让教育不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共育的“交响乐”。

在随后的说课环节,闫静、陶谦、李想等老师分享的AI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案例,进一步印证了这种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普适性与有效性。从低年级利用AI设计义卖海报的项目学习,到高年级探究手势识别算法的深度课程,AI技术真正成了辅助学生认知、激发创造思维、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工具。

本次研讨会通过“课堂+市集”的立体化呈现,生动诠释了人工智能教育如何从理念走向实践,如何从单一课程走向融合生态。中关村三小的实践表明,当学习场景变得开放、多元和充满趣味时,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便能真正落地生根,成为赋能每一个学生全面成长、自信迎接未来社会的重要基石。(任能旺)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