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调研 > 正文

【一线调研】梧桐树下的“政”能量

——上海“社区政委”赋能基层治理的“军休”实践

一线调研2

清晨,阳光透过梧桐树叶的缝隙,洒在上海市徐汇区龙漕居委的街道上。在龙漕居委的活动室里,孙大明正为社区的小朋友们讲述他当年在前线的战斗经历。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得入神,眼睛里闪烁着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和平的珍惜。

孙大明,历任战士、班长、连长、参谋、营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集团军56师邱少云团参谋长、团长,因作战英勇,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如今,他将这份荣誉转化为社区服务的动力。他不是社区书记,不是居委会主任,而是上海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中的特殊角色——“社区政委”。

“社区政委”这一创新举措,源于上海军休系统对退役军人优势的深度挖掘与精准利用。2022年,上海市军休系统启动了“社区政委”项目,以“编外政委”为制度切口,把军休干部嵌入超大城市最小治理单元——社区,使红色基因转化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源代码”,让“退役不褪色”从精神口号升维为特大城市共治共享的“制度产能”。

源起:基层治理的“破题之钥”

上海,是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是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更是一座流淌着红色血脉的光荣之城。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上海的社区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社区与新市民”“原住民与外来者”的文化碰撞,治理诉求从“生存型”向“品质型”升级,专业力量不足、居民参与度低、资源整合碎片化等问题影响着治理效能,亟待构建共治格局。

“要动员军休干部发挥‘政治、经验、威望、专业’四大优势,投身公益服务与社会治理。”2020年,全国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军休干部“勇于担当社区政委角色,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为军休干部融入社区治理指明了方向。

上海共有军休干部万余人,其中党员占比97%。由于长期受党和军队的培养教育,军休干部作风优良,在社区居民中具有较高的威望。在这样的政策东风下,上海军休系统敏锐捕捉到治理需求与军休优势的契合点,开启了“社区政委”培树的探索征程。

“社区工作者常常陷入事务性工作,缺乏时间和精力做群众工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社会治理教研室主任马福云分析,“社区政委的设置,实际上是试图在基层行政与居民自治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2年,上海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广大军休干部主动亮明身份,将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转化为社区抗疫的“方法论”。他们有的担任楼栋临时党支部书记,统筹物资配送与情绪疏导;有的化身“红色宣传员”,在小区微信群传播权威政策,化解群众焦虑。他们以“退役不褪色”的担当,展现出军休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天然优势。

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以此为契机,推动军休机构与街道、居委建立合作共建机制,首批选聘20名政治素质高、服务意愿强的军休干部担任社区“编外政委”。从协助核酸检测到协调民生保障,从化解邻里矛盾到开展政策宣讲,军休干部在抗疫一线的实践,不仅助力缓解社区治理的燃眉之急,更催生了“助力党建+参与自治+关心下一代+志愿服务”的“社区政委”治理模式,形成了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军休实践”。

上海“社区政委”是全国首个以军休干部为主体、聚焦基层治理的品牌,如今已发展至近百人,覆盖16个区、51个街镇、66个村居委,做到了全市区级军休机构全覆盖。其中党员占比98%,平均党龄40年以上,22位“社区政委”由市少工委聘任为“社区少先队政治辅导员”,10位“社区政委”与“兵支书”结对,6家军休机构成立“社区政委工作室”。

上海市军休离休退休干部活动中心主任崔宗胜介绍,“社区政委”中,既有服役30年以上的师团职干部,也有医疗、教育、法律、政工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在社区治理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一是熟稔党的理论政策,擅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引领;二是组织协调、应急处突能力强;三是具备医疗、教育、法律等专业技能知识;四是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影响力,为“社区政委”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效:走出来的“活地图”

“社区政委”是上海军休系统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这一制度自试点推行以来,犹如一颗颗火种,在上海的基层治理中燃起了燎原之势,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徐汇区,“社区政委”张长东用一场场生动的宣讲,将党史理论、国防教育带入人们的生活,累计宣讲场次超过百场,覆盖听众数以万计。张长东时常说道:“我们虽然已经退休,但我们的热情和能力还在。”

在浦东新区,军休干部吴建斌是“社区政委”队伍中的一员。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和浦东历史博物馆担任志愿讲解员,为游客和青少年们揭开航海知识和浦东历史文化的神秘面纱,荣获“优秀讲解员”称号。吴建斌说:“社区就是我们的新战场,我们要在这里继续发光发热。”

在奉贤区,高文山自受聘“社区政委”以来,已宣讲红色故事百余场,被市委宣传部评为“2022年度上海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和“2023年度奉贤区最美退役军人”。高文山说:“我们虽然离开了部队,但军人的本色不能变。社区需要我们,我们就要站出来。”

在嘉定区,陈永莉作为“社区政委”,同时也是社区少先队政治辅导员,她用生动的红色故事为孩子们播下崇尚英雄的种子。她走进学校,与孩子们一起朗诵《七律·长征》,讲述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让孩子们在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她还带领孩子们参加定向赛活动,用革命精神激励他们。陈永莉说:“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看到孩子们的热情,我感到无比欣慰。”

在华泾镇天润苑小区,社区政委阙红滨带领着社区志愿者们,积极奔走于居委会、镇政府之间,为小区的主干道翻新项目争取支持。她详细记录了路面情况和居民的意见,一次次地打电话、写报告,反复解释道路翻新对社区的重要性,在她的努力下,小区的主干道终于迎来了翻新工程。名苑居委书记蔡成杰说:“如果没有社区政委的协助,我们的工作量肯定要成倍增长。”

在杨浦区,社区政委张竹根不仅是军休基层党组织书记,还担任区退役军人思政骨干队伍导师、东辽阳中学校外辅导员以及区结婚证颁发者。他一年来参与宣讲88场次,公益活动12场次,他所在的“众鑫有话”团队是“老杨树宣讲汇”的分支,他带领“众鑫有话”党支部被评为上海市“最美退役军人”先进集体。

在杨浦区,社区政委吴友根担任业委会委员,推动解决“停车难”、电梯安全、水箱清洗等难题。他依托“社区政委”工作室协调办理军休干部产权证、调解邻里矛盾,是社区里有名的“老娘舅”,获评“杨浦区最美退役军人”。

在其他社区,“社区政委”们也积极发挥着作用,将自身资源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优质动能,各展所长、各尽其能。

“社区政委”们不仅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更是社区和谐的守护者。他们在社区中发挥着调解员的作用,凭借军人的公正形象和丰富经验,化解邻里矛盾,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社区政委们太厉害了,许多我们难以推进的工作,他们一出面就能迅速打开局面。”居民们纷纷称赞。

截至2025年5月,“社区政委”们累计开展红色宣讲千余场,覆盖群众2.5万余人次;调解矛盾纠纷80余起;牵头或参与社区治理项目45个,推动解决邻里关系、养老服务、小区环境等民生问题百余个。

“在社区政委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军休干部和社区居民受到鼓舞,纷纷加入到治理队伍中来,形成了‘社区政委+志愿者+居民骨干’的强大治理梯队,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严玉鹏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军休干部加入到“社区政委”的队伍,为社区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军队干部”到“社区政委”,他们虽已脱下戎装,但军人的本色不改;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在社区的“新战场”上,以不同的方式续写着忠诚与奉献,他们是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注脚,也是退役军人在新时代续写辉煌的有力见证,在他们的努力下,上海的社区正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挑战:从“经验治理”到“制度治理”的跃升

“社区政委”制度在上海的实践,不仅为退役军人提供了发挥余热的平台,也为社区治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这一制度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在浦东新区,社区政委们正在探索构建“社区政委引领—社区群众参与—社会面协同”的递进式工作机制,以社区政委工作室为平台,发挥政治、经历等独特优势,激发社区政委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

在全市范围内,上海军休系统也在积极推动“社区政委”品牌的建设,通过举办军休干部作用发挥实践营,提升社区政委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军休干部队伍总结经验成果、持续发挥作用拓宽渠道和视野。同时,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老有所为”故事的全域传播与效能倍增,推动“社区政委”品牌从“多点开花”迈向“全面出彩”。

“社区政委”们不是“替代者”,而是“连接器”;不是“指挥者”,而是“协调者”。社区政委李建敏认为,既不能越权干预社区自治,又不能成为“无牙老虎”,如何在“参与”与“干预”之间找到平衡,是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必须把握分寸,”社区政委王玉民坦言:“过于主动会被指责干预自治,过于被动则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此外,社区政委需要具备多方面能力:法律知识、心理学技巧、沟通艺术、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等。目前上海各街道主要通过培训提升社区政委的专业水平,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资格认证体系。

社区政委吴建斌在发言中提出,要构建“四化”支持体系,即以“标准化”固根基,以“系统化”强赋能,以“品牌化”树形象,以“协同化”聚合力。他认为应制定《社区政委工作手册》,明确职责与流程;成立“社区政委培训学院”,开设专业课程;聚焦“一老一小一邻”开展精品项目,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社区政委”与“兵支书”联动结对,深化军休机构与社区党组织共建。

“上海有9000多个住宅小区,治理难点千差万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薛在兴指出,“社区政委的关键作用是将‘自上而下’的政策转化为‘自下而上’的共治行动。”他建议,社区政委制度可借鉴“枫桥经验”,形成更加成熟的基层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同时应建立社区评价机制,让居民对社区政委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启示:红色基因与现代化治理的融合样本

在上海,“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正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落地生根。其中,“社区政委”这一独特品牌,既传承了“支部建在连上”的红色传统,又注入了“精细化治理”的现代理念。他们是社区的“守护者”,是居民的“贴心人”,更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领航员”,正成为超大城市治理的“稳定器”。

“军装虽脱,军魂犹在;岗位虽变,初心不改。”“社区政委”们用他们的行动为特大城市治理提供了“软性基础设施”,更揭示了党建引领如何真正扎根生活。“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其经验或将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共同体建设,写下更多注脚。

暮色中的梧桐树下,“社区政委”们依旧穿梭在大街小巷。从练兵场到议事厅,从作战图到民情图,他们胸腔里跳动的,仍是那颗“以人民为中心”的赤子之心。他们将军营里淬炼的“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转化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治理温度,在弄堂深处、楼宇之间、梧桐树下,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正如闵行区居民黄阿婆所言:“以前有事不知道找谁,现在社区政委就在微信群里,心里踏实。”这或许是对制度价值最朴实的诠释。

(任能旺)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