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确保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党的领导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将党的领导贯穿治理始终,通过建强组织、聚合力量、创新机制,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筑牢组织根基,立稳治理“顶梁柱”。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心骨”,需从“人、机制、平台”三向发力,把组织根基扎深筑牢。育强“领头雁”。通过“群众推荐+组织推荐+个人自荐”模式,把政治素质硬、群众口碑好、治理有妙招的干部推到前台;跳出传统教学窠臼,打造“理论课堂”“模拟课堂”“现场课堂”“研讨课堂”,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一线履职能力。织密“组织网”。以单独组建、联合共建、融合带建、区域统建为路径,健全完善“街道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四级组织体系,吸纳在职党员、老党员及物业、执法等领域优秀党员兼任支部委员,形成“支部进小区”全覆盖。提升平台“支撑力”。以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党群服务驿站为依托,推行“空间共享计划”,打造集政务办理、民生服务、社群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看得见的服务”“摸得着的温暖”,使其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凝聚多元合力,架牢共治“连心桥”。基层治理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众人拾柴。党组织要当好“搭桥人”,构建“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共治格局。激活党员先锋“主力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七个专项行动为抓手,整合政法、教育、消防、住建等职能部门力量,推动党员在校园安全中化身“安全哨兵”、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担任“技术顾问”,在“一老一小”关爱中主动认领“微心愿”,让“红色细胞”在治理一线迸发出强大动能。畅通群众参与“主渠道”。用活邻里空间、青年会客厅、红心议事亭等实体阵地,搭建留言板、微信群等线上“快车道”,升级“美好家园”积分制,拓展辖区商超、餐饮等积分使用场景,真正让群众在老旧小区改造、环境整治等事务中有参与权、有获得感。链接社会治理“资源库”。聚拢党建“红色朋友圈”,系统梳理“人员、阵地、服务、文化”四类资源清单,引导社区服务、公益慈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深度参与基层治理,着力破解“治理力量不足、服务资源分散”难题。
创新治理机制,拧紧服务“动力轴”。治理效能的跃升,离不开治理机制的创新赋能。要综合运用数智化、法治化、社会化手段,推动治理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服务。构建“数字治理”新格局。依托街道“区域指挥平台+村级网格中心”,拓展无人机“空中巡管”维度,实现“一网统管”无死角,结合“无人机吹哨,部门报到”快速响应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从“人治”向“数治”跨越。完善“矛盾化解”全链条。在“村(社区)调解室—网格员—党员调解员”基础上,整合“三官两师”、老党员等“调解能手”资源,通过个性化服务、专业化调解,将小矛盾、小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社区里的事社区了,街道内的矛盾街道平”。推行“精准服务”新模式。依托网格员日常走访、居民议事会等渠道,按“急难愁盼”“日常所需”“个性诉求”分类建档,结合“微幸福”项目等成果反馈,完善需求再调研、资源再调整,实现“群众点单、组织接单、群众评单”的精准服务生态,真正让群众感受到治理的温度和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