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党员干部当深刻领会、躬身践行,坚持以真挚的行动温暖民心,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首先要走进群众心里。只有真正走近群众,才能读懂人民群众的真切期盼,了解他们心中的真实诉求。他们的牵挂关乎柴米油盐,菜价涨了几分、看病排队要多久、孩子能不能就近上个好学校、养老金月底到没到账……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是构成群众幸福感、安全感的“大事”。只有紧盯民生领域的细微之处,从大家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入手,真诚倾听呼声,尊重群众的真实感受,将他们的期盼转化为我们工作的目标,才能找准施策的“最大公约数”,赢得群众认同。党员干部应当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不断完善民情反映机制,善于从热线投诉、网络舆情中捕捉民生痛点,做到主动下沉、靠前服务,使政策制定更接地气、更合民意,让民生实事找准发力点、办到关键处、暖到心坎里。
走进群众心里,没有捷径,唯有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党员干部应时常走出办公楼,多说“百姓话”,变“要我去”为“我要去”,主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可以办事群众身份“走流程”,感受业务办理是否便捷;可以在小微企业开展结对帮扶,了解经营难题和融资需求;可以在社区召开“小板凳会议”,与居民面对面聊教育、聊养老。要走就不能随随便便、稀里糊涂地走,而要像绣花一样,走得细、密、准。房前屋后、院里院外都要走走,独居老人的院落去得勤些,在困难群众的家里坐得久些,留守儿童的要求问得细些。善于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弯得下腰、耐得下心,听得出“弦外之音”,看得到“欲言又止”。既要细致全面地走,更要有重点地走,要带着问题去,有目标、有计划地走,这样才能把群众的心里话掏出来,把真问题捞上来。
把实事办到心坎上,走进心里是前提,回应到位是关键。走进心坎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办实事、求实效”的行动力度上。党员干部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不怕小事、不避难事,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干部的“履职清单”。化解一个纠纷、修好一条路、办好一个证、帮扶一个家庭,这些一点一滴的实际成果,都是对群众期盼的回应。要杜绝“形象工程”,把资源和精力用在刀刃上,真正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只有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让改变看得见、摸得着,这样的“走进”才算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党员干部要始终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凝聚起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共同书写更加温暖的民生答卷。(金从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