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对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与定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指把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整合起来,开展系统性、衔接性的顶层设计与教学实施,构建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一理念强调不同学段应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上实现连续与统一,旨在夯实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路径,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接受特点,依据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的原则,持续优化课程结构与教学实施,全面提升育人实效。在当今多元思潮交织、信息传播迅猛的背景下,一体化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有助于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将来适应社会、担当大任奠定坚实的基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教育改革工程,涉及多方主体、多个环节,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各界协同努力,持续优化教育策略、拓展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生态,将思政教育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机融合,整体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学生成长维度: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侧重于开展情感启蒙与道德体验活动;中学阶段则着重强化理论认知与价值判断能力;大学阶段更注重理论内化与实践创新,由此形成逐级深化、有机衔接的育人链条。这一体系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升自身能力素养,助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方面,构建螺旋上升的价值引领机制,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智育方面,强调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与创新意识;体育方面,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融合,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美育方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自信;劳育方面,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通过多种实践形式培育其劳动习惯与奉献精神。
二是教育体系维度:发挥体系化优势,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积极推动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思政育人体系,使学生能在不同学段接受连贯且系统的思政教育,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教育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在课程体系建设层面,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突破学科壁垒,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单科育人”向“全科育人”模式转变。在资源整合层面,深入挖掘多元育人资源,将区域文化资源、数字资源与实践资源加以整合,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通过校内外联动和区域协同,拓展教育场域,实现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一体化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的系统性创新,构建多维度、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依托教育数字化搭建统一数据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教学协同。
三是国家社会维度:服务文化强国建设,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从国家战略层面审视,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坚实支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积极响应文化强国战略要求,将党的创新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一体化思政课体系,让学生能连贯且系统地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将理论认知内化为价值认同,成长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践行者、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捍卫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革命文化的忠实传承者,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从社会视角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机制巧妙地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联通起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国情、积极奉献社会、明确自身责任,有力推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与此同时,这一机制还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共同关心、支持并参与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大思政”一体化育人格局,为社会文明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三、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是构建多元协同、全程覆盖的一体化“大课堂”
多元协同涵盖学段协同、主体协同、资源协同以及师资协同四个维度。在学段协同方面,要着力推动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上开展一体化设计,并实现有机衔接,实现循序渐进、层层深化。主体协同则需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清晰界定各方职责,形成强大育人合力。资源协同要求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基地以及不同学科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等,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师资协同方面,应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协同教研机制,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全程覆盖包含时间全覆盖、空间全覆盖和内容全覆盖。时间上,思政教育要贯穿基础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覆盖学生从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整个成长阶段,给予学生不间断的引导和熏陶。空间上,思政教学要延伸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乃至网络空间,营造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浓厚育人环境。内容上,教学内容系统涵盖思想引导、政治认同、道德教化、法治素养、文化自信、历史启迪等多个方面,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建设资源整合、教材优质的一体化“大教材”
整合学段资源,推动大中小学各学段教材内容实现一体化设计与有机衔接,避免简单重复或断层,确保知识逻辑、理论深度和价值引领层层递进。整合学科资源,深度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思政课教材内容相呼应,产生协同效应。整合社会资源,将鲜活的社会实践、典型案例、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科技成果等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并纳入教材或辅助读本体系。整合数字资源,建设一体化数字资源平台,汇聚精品视频、在线课程、虚拟实践场馆等数字化资源,与纸质教材配套互补。同时,要着力建设内容精准、编排科学、呈现生动的优质教材。教材编写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保证内容科学严谨,理论阐述透彻,案例选取精准,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教材编排要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小学阶段侧重情感启蒙与道德体验,中学阶段强化理论认知与价值判断,大学阶段注重理论内化与实践创新。此外,还需创新教材呈现方式,使教材语言可读性强、版式设计新颖、配套资源丰富,增强教材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三是搭建智慧实践融合、多元协同保障的一体化“大平台”
搭建涵括智慧教学中枢、实践融合网络和数据驱动评价的智慧实践融合平台:在智慧教学中枢建设上,建设一体化思政课云端智慧教室和资源库,集成优质数字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在线研讨论坛等资源,以此支持跨学段、跨区域的互动教学与教研活动;实践融合网络方面,构建“社会实践地图”与在线管理平台,系统整合联通各类红色教育基地、文博场馆、现代化企业、社区乡村等实践教学资源,实现实践基地查询、预约、活动发布、成果展示与评价的一体化智能管理;在数据驱动评价上,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分析各学段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成效、实践参与情况等数据,为教学优化、内容迭代、科学评价提供有力依据,实现精准育人。搭建涵括管理协同枢纽、师资协同“社区”、家校社同育空间的多元协同保障平台:打造跨学段一体化建设的协同管理工作界面,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段学校、教研机构在线协同办公,保障政策传达、项目推进、考核评估等工作在线上高效开展;师资协同“社区”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线协同教研平台,支持集体备课、名师工作室、跨学段结对、培训研修等活动,促进师资队伍整体能力提升与有效衔接;家校社共育空间开辟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机构的沟通与参与渠道,方便家长了解思政教育动态,吸引社会力量提供资源和支持,形成育人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
(作者: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 黄对娥)
【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三融合 四链接 五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与实践”阶段研究成果、湘潭市社科联 2025 年度机关党建专项课题(编号:2025DJ21)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