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基层治理 > 正文

【乡村全面振兴】铺就乡村全面振兴快车道

乡村振兴

近期,国务院公布《农村公路条例》(下文简称《条例》),为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农村公路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先手棋”,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速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打好“建、管、用”组合拳,发挥农村公路毛细血管般的渗透力,重构城乡要素流动格局,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

织密“规划网”,畅通乡村发展血脉。高质量的农村公路网络,如同延伸至乡村肌体的毛细血管,为人员流动、物资流通、信息传递提供基础保障。从明确发展导向,到压实主体责任,再到提升路网质量,《条例》不仅明确了“建什么”“谁来建”,更指出了“怎么建”,擘画了构建互联互通的农村路网的蓝图。一方面以“一盘棋”的思维,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全局,确保路网布局科学合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责任体系,细化职责分工,形成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和建设规范,让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确保每条农村公路都经得起时间和群众检验。唯有此,农村公路的“血管”才会畅通运行,“肌体”才能根基稳固。

开好“调理方”,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城市路网拥有完善的“免疫防御体系”——充足的资金供给、专业的养护团队、智能化的监测系统。而农村路网则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资金贫血、技术滞后、管理薄弱等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制约着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条例》的出台恰逢其时,聚焦农村路线建设的“后半篇文章”,为守护乡村道路提供全面的指导。一方面,将日常养护做在前,建立常态化养护机制,采用“无人机巡查+人工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排查“微小病灶”。另一方面,对于路基塌陷、防护栏缺损等严重隐患建立台账精准施策、限期整改。同时抓好宣传引导做好“病后防复”,通过将护路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短视频宣传、实战演练等方式,持续培养群众防护意识。唯有坚持“防-治-养”一体,各环节协同,才能让农村公路“少生病、快康复”,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

架起“共富桥”,激发融合发展动能。如何让一条条农村路真正转化为产业路、幸福路,关键在于激活“融合引擎”,实现交通与产业、生态、文化的深度耦合。《条例》精准把握这一发展要义,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推动农村公路与沿线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生活配套设施等实施一体化规划与建设。这意味着道路建设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程,而是深度融入乡村产业布局和空间肌理的系统工程。在浙江安吉,“四好农村路”建设与白茶产业带规划同步推进,形成了“一路一景、一路一业”的特色发展模式;在贵州黔东南,农村公路串起苗侗村寨,带动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展望未来,依托高质量的农村交通网络,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将在城乡间顺畅流通,终将铺就一条以路兴产、以路富民、城乡共荣的康庄大道。

(中共绍兴市越城区委党校 钱秦)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