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理论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举措,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五素养五环节”一体化培育体系为抓手,将研究生教育教学与基层理论宣讲深度融合,通过“智绘青春”教师宣讲团与“薪火湘传”学生宣讲团的品牌打造,师生宣讲团成员脚上粘尘、衣上沾灰,走到田间地头,走向工厂车间,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洞悉社情民意,在学用结合中开辟出了一条知道、明道、传道、载道的成长轨迹。
以学增智、知道明道“再出发”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湖南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的学科优势,创新构建“五素养五环节”一体化研究生培育体系。该体系以政治素养为统领,以学术素养为根本,以教学素养为核心,以数智素养为支撑,以实践素养为依托,通过浸润式习得、深耕式研究、实战式训练、融合式培训和多样化实践五个环节,进而推动研究生核心素养向综合能力有效转化。
在课程设置上,学院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核心课程与“基层宣讲方法论”等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开发出“理论研习-课件开发-模拟宣讲-实地实践-反思提升”的阶梯式培养模块。2024级研究生刘露洁在课程日志中写道:“《宣讲艺术》课程让我掌握了‘小故事讲大道理’的技巧,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模拟宣讲中,我第一次体会到理论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能引起听众共鸣的思想火炬。”与此同时,学院充分发挥7个省级科研基地的智库作用,引导研究生深入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红色文化等课题研究。2023级研究生吕祺幸在参与研究基地项目时发现:“基层群众对理论的需求是鲜活具体的,我们在实验室里推导的理论模型,只有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家常话’,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学生在夯实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知、提升宣讲能力,切实体现了“以学增智、知道明道”的人才培养成效,实现了修学储能、打点行装“再出发”。
师生携手、打造传道“生力军”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动“五素养五环节”培养体系落地见效,通过组建“智绘青春”教师宣讲团与“薪火湘传”学生宣讲团,构建起“教师为主导领、学生为主体、师生协同、力求实效”的宣讲格局。由此,使基层理论宣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二课堂”,使“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紧密契合。
学院组建了由资深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领衔的“智绘青春”教师宣讲团,依托其深厚理论素养,通过集体备课、现场示范和复盘总结等环节,以“导师带徒”模式带领研究生在实践中提升学术视野与宣讲能力;同时成立“薪火湘传”学生宣讲团,为研究生提供了锻炼能力与服务社会的重要舞台。成员经系统培训后深入各类场所开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小切口、小专题、重民生、入人心的理论微宣讲。自2022年起,宣讲团创新开设“昭潭直达车”公交微课堂,利用乘客碎片时间开展短平快的政策解读和理论普及;同时依托韶山、井冈山红色资源,在“两山专列”上讲述红色故事、传播革命精神。截至目前,“薪火湘传”学生宣讲团已开展宣讲200余场,覆盖受众超过10万人次,其贴近生活、富有深度的宣讲内容多次被地方媒体报道,成为基层理论传播的“青春名片”。同时,学院将宣讲实践纳入培养体系,将宣讲时长与质量计入实践学分,并推动学生将宣讲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学术成果,切实实现了“宣讲促学、宣讲促研、宣讲促用”的育人成效。
知行合一、培树载道“小先生”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基层理论宣讲作为“五素养五环节”一体化培育体系的重要实践载体,在提升研究生社会服务意识与宣讲能力的同时,有效促进了研究生学术素养与社会服务力的协同发展,充分彰显高校服务地方、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责任担当。
研究生社会服务意识与宣讲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常态化深入公交微课堂、社区农村等一线场域开展宣讲,研究生在实践中走出象牙塔、贴近群众,显著增强了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与服务意识。许多成员深切体会到,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能够回应现实、解答困惑的“金钥匙”,从而更加坚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信念。
研究生学术素养与社会服务力协同发展。基层理论宣讲为研究生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推动学术素养与社会服务力形成良性互动。在宣讲准备阶段,研究生通过深入一线的调研,系统收集一手案例与数据,为学术研究奠定扎实的实证基础;而宣讲过程中群众提出的具体疑问和现实需求,则为研究指明了方向,推动学术关注点从“书斋型”向“问题导向型”转变。2024级博士生聂兴旺在参与“乡村全面振兴”主题宣讲时,发现“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现实问题,据此深入调研并撰写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相关成果被地方采纳。这种“从实践中来、到理论中去、再到实践中去”的良性循环,极大增强了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服务实效。
高校服务地方发展、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责任担当充分彰显。作为湖南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依托“智绘青春”教师宣讲团和“薪火湘传”学生宣讲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教师团队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解读,学生团队深入基层以通俗语言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有效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师生携手不仅培养出一批理论传播人才,更切实履行了大学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使命。
从书斋到田野,从象牙塔到街道社区,学院通过一系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基层宣讲,将宏大深奥的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说明书”,生动展现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应有的模样——把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需要、人民呼声紧密结合,将“小我”融入“大我”,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绽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作者:吴毅君、管桂翠,分别系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