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国防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站在新起点,针对新机遇、新矛盾,学校践行国防教育责任担当,针对军改带来的国防教育资源供给紧张和不确定性增加,国防教育形式单一、课程内容单薄,吸引力不够,学生国防素养评价体系不健全、活动时间短而集中,长效机制缺乏等问题。学校成立全民国防教育与退役军人人力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退役大学生之家,组建全省第一支学生自训教官队伍,整合多方资源,设立红色师资库;科教融汇,创新发展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全链条贯通、全过程融合、全要素评价的国防教育一体化育人体系,为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一、建设标准化固本筑基,特色化赋能提效的国防教育发展体系
对标建标,严格落实标准规范。学校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山东省高等学校军事课程建设评价方案》等规章制度,围绕课程内容、教育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强化制度建设、组织建设、课程建设,制定出台《学生军事训练考核实施办法》,撰写军事课程讲义与教案,组建“现役+退役”“教师+学生”的师资队伍,搭建“校内+校外”“虚拟+现实”的育人平台,确保国防教育教学不走样。
立足实际,特色发展百花齐放。学校重视军事课课程思政建设,以《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课程为蓝本,制定军事理论与技能课程思政教育设计路径,将国防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在专业课程内容教授中融入国防教育思政内容,提升国防教育思政引领力。积极主动对接校外资源、平台,开展共联共建,为学生发展提供育人载体。
二、建设以资源为纽带、协同为轴心、技术为依托构建国防育人内容库
完善课程建设矩阵。整合军事必修课资源,理清教学主线。整理红色资源,编写《军事理论》5章16讲等教学课件,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扩展军事选修课资源,深化教学内容。开设“国家安全”10余门专题课程,邀请军事资深专家到校进行辅导授课。更新线上课程资源,巩固教学成果。联合智慧树等线上平台开发《“强国有我”国防教育课》等在线学习资源10余项,实现课程自主学习。创新课程实践模式,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改革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育人内容,将传统文化、国防技能、国家秘密等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创新构建“新六艺第一课”国防课程思政体系。
创新实践育人载体。加强军地协同,保障军事技能训练时效。协同武警山东省总队济南支队执勤四大队长清中队、72221部队开展军事训练改革实践,退役大学生作为自训教官,补充承训力量。严格落实军事课教学大纲,确保学时学分和考核标准。创立“集中+分散”“学生自训”的组训模式和“军事特色类学生组织建设模式”,建设有全省学生军训改革试点高校、VR红色教育基地等10余项实践载体平台。开设创新创业竞赛平台,设立国防教育专项“揭榜挂帅”项目,鼓励引导师生参与国防教育创新研究。
丰富活动生态群落。加强校内外协同,扩展第二课堂平台。加强与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武警长清支队等联动,开展沉浸式教育。加强师生协同,常态化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强化军事教师、军队教官、军事类社团成员密切协作,开展国防大讲堂、演讲比赛等多项活动。强化数字赋能,建设国防教育“数字人”,开展模拟射击、VR交互体验等活动。
三、构建四阶融合、四维提升、全要素评价的一体化国防教育模式
创新四阶递进式内容供给。抓好新生第一课,创新参军入伍仪式教育,《新生入学手册》包括大学生应征入伍材料;在军训动员或总结大会上开展退役士兵欢迎和入伍士兵欢送仪式。抓好大二、大三阶段的专业与实践教育,定期开展国防知识竞赛、军事技能大比武,编排展演红色话剧、设计国防教育第二学分,鼓励学生参与国防教育科创大赛、国防志愿服务等全方位增强学生的国防素养和综合能力。抓好毕业教育。开展“火热军营、精彩人生”、参军学生专场招聘等毕业活动,在毕业典礼上表彰优秀退役大学生,牢固树立“参军光荣”信念。
构建四维提升式育人方法。坚持军校社协同,与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等单位共建多项育人平台,共同开展网络攻防演练等实践教育活动和国防科技创新教育;坚持资源共享,定期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和部队开展沉浸式学习;坚持队伍共建邀请老干部、老红军与军事课教师、退役大学生等学生群体组建国防教育宣讲团,定期开展宣讲;坚持数字赋能,通过国防教育公众号、视频号等融媒体,用好“数字人”大模型,帮助学生实现“处处可学,时时可学”。
完善全要素学生国防素养评价体系。把学生国防素养评价体系分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大模块。依托“数字人”大模型,构建“学生国防教育数字画像”。围绕“网络表现、活动参与、课堂表现、课程成绩、活动成绩、综合应用能力”六个评价维度,设定“网络教育情况”“国防活动参与度”等十五项核心能力素养,汇聚学生国防教育相关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信息以及各类信号数据,在构建学习过程信息数据库基础上,搭建多模态课堂教学评价与成绩预测模型。对学生成长的过程性与结果性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分别予以评价赋分,自动绘制学生能力成长图谱,科学评估学生的国防素养,评价结果作为国防教育特色荣誉评选支撑。
国防教育模式与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相贯通。近年来,学生获升旗比赛全国十佳升旗手;山东省军事课教学展示团体一等奖;国防教育研究项目在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国赛金银铜奖11项;获国家奖学金、“爱我国防”演讲一等奖等50余项;2019—2024年近600名学生走向军营,150余名退役大学生考取军训教官资格证;50余名退役大学生考上研究生,40余名退役大学生入职公务员。学生国防素养增强,实现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作者:李月娥 刘海冲 王林,分别系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授;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国防教育中心主任;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正科级辅导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