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联共同主办,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四川天府演艺集团承办,巴中市巴州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汇报演出的大型现代川剧《晏阳初》,于2025年8月12日、13日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作为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剧目闪亮登场。
该剧以从四川巴中走出的“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先生为人物原型,主要以苗勇长篇小说《晏阳初》为素材来源,由秦渊编剧,四川省川剧院院长、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陈智林担任艺术总监,国家一级导演刘毅执导,李天鑫作曲,优秀青年演员雷云饰晏阳初,“牡丹奖”获得者杨娜饰许雅丽。全剧由天问、劝学、迎新、回家、守心、哭瓷、定魂等七个场次组成,以20世纪晏阳初在中国推行平民教育的前后历程为主线,借助川剧特有的艺术视角重构人物形象,再现巴山米仓道、定县实验、回乡省亲、积极参与抗日救亡等人生历程,对他的平教思想、家国情怀做出了生动的舞台诠释。可以说,晏阳初的平教思想与探索实践,犹如乡土中国的一盏明灯,为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一、教育为人民:点亮乡土中国之“智”
剧中晏阳初在河北定县改革,舞台右边竖着“平教乡村试验地”的牌子就告诉大家这是在当时的农村,在泥土气息中推行“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用行动点燃了乡村的希望之火。这与当下我国推行教育公平、发展乡村教育、脱贫攻坚的战略高度契合。晏阳初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公平,是要让知识为人民服务,所有公民都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学习过程和评价结果。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全覆盖的教育供给是关键的一步,实现满足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人群教育需要的全覆盖性,形成人人可受教育、处处皆有教育、时时能受教育的教育型社会一直是我们的目标。该剧第一场的《天问》,就是对20世纪初期大巴山广大农村“苦力”搬运工(四川大巴山地区叫“背佬儿”)没有接受现代教育的反思,晏阳初希望用自己的所学造福桑梓,但他反而遭到一群“苦力”的嘲笑和不解,认为晏博士就是“晏莫事”(城里没事干的人到乡下来瞎折腾)。第二场《劝学》中表现的乡绅王公逊欺骗不识字的周长河,把实际只借有2担稻谷的借条自己写成借了有20担之多!晏阳初经过了解实情,果敢判断乡绅是违法的“诈骗”行为,事例教育,开启民智,大家终于明白读书、识字、明理的重要性。
二、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从高校、科研院所到广大乡村去
1920年,晏阳初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归国,随后不久即担任中华平教会总干事长,开始了他在中国长达二十多年的平教运动,该剧真实地再现了这段历史。
当代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也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走出象牙塔,到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去投身教育事业,用知识的光芒照亮孩子们的未来;用科技的力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发展;关注乡村社会的热点问题,用文字的力量唤醒公众的良知,像晏阳初一样,“除文盲、做新民”,正如该川剧中的第三场《迎新》,孕妇难产,丈夫想到的是请端公(巴山地区的一种民间信仰,相当于中原地区旧时会法术的“神汉”)。人命关天,危急时刻,晏阳初在责任书上签字同意剖宫产,体现了一种担当精神。第五场《守心》,引入优良棉花品种,教导村民科学育种、科学养殖,以及组织平民学校同学会建立村民自治组织等,昔日的“定县精神”其实就是知识分子在实践中求真知,具有时代担当的勇气和作为。
三、文化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内驱动力
晏阳初是中国农民真正的朋友,川剧中反复唱到要开发农民的“脑矿”,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让广大农民朋友在接受教育之后,激发大家的内在潜能,用文化和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晏阳初在定县用农民戏剧、图画、歌谣等形式开展文艺教育,启迪民智,提升自信。新时代的乡村全面振兴中,我们不仅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一方面要保护和活化乡土文化遗产,传承好农业科技;另一方面要推进现代文明与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培育健康、向上、阳光自信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川剧《晏阳初》本身就是文化赋能、艺术反哺乡村的成功案例,用传统艺术形式讲述现代中国故事,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贵的创新蓝本。
四、留得住乡愁:美丽乡村建设的凝聚力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爆发,据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中的年谱分析可知,当时的晏阳初立即组织了“农民抗战教育团”。1941年,他在重庆歇马场建立了乡村建设育才学院,为抗战时期我国的乡村建设输送了大批的人才。该剧第六场《哭瓷》就深刻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定县平教会的儿女为了保卫家乡舍生取义的壮举。
该川剧第四场《回家》即是讲述这一段历史,晏阳初百忙之中,请假回到巴中,这是他日思夜想的故乡啊!舞台利用现代科技270°环幕投影技术,首先打出最美的大巴山诺水河的“秋日红叶”典型图片,令所有观众眼睛发亮,如此熟悉的故乡风物,也令笔者热泪盈眶。更有精彩的川剧唱腔由主人公脱口而出:“青山绿水巴州美,文峰塔下遇故人。南龛坡上金光闪,米仓道中歌不绝……”,这种穿越时空的记忆,就是故乡的记忆,就是永恒的乡愁!该剧巴山红叶、巴山背二哥、四川方言等本土符号的深度植入,乡音乡情,借助舞台对话或唱腔,就有效地强化了“晏阳初故里”的文化认同。
作为游子的晏阳初,不论他走多远,他的根在故乡——巴中,他死后的骨灰有三分之一就埋在今天的四川巴中市东郊的塔子山上晏阳初博物馆前的文化公园里。今年是晏阳初诞辰13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巴中先贤,此剧的成功上演,也是家乡人民对巴山儿女一首乡愁式的诗意表达篇章。
大型现代川剧《晏阳初》在铿锵的锣鼓声中开场,演出时长两个小时,又在悠扬的高腔声中落下帷幕。该剧所彰显的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杰出教育家晏阳初的光辉形象,更是歌颂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可贵的扎根乡土的实践精神、对乡村和农民的无私奉献。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今天,晏阳初精神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我们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作者:王国巍,系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