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一线调研】聚智献策谋发展 万里经验启新程

——“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专题调研圆满收官

人民论坛网讯(李玮琦)“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专题调研于9月14日在浙江万里学院钱湖校区圆满落下帷幕。在最后一天的集中研讨中,专家们基于连日来的深入考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点评反馈,并为学校“升大申博”与未来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人民论坛调研组与浙江万里学院举行专题座谈会。

人民论坛调研组与浙江万里学院举行专题座谈会。

座谈会上,调研组专家首先结合调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了精准、中肯、富有建设性的点评。专家们一致认为,浙江万里学院办学26年来,在办学理念与机制创新上成果显著,1999年起承担教育部改革任务,在人才培养、科研服务、国际合作等领域先行先试,如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在立德树人方面,构建以生活思政为统领,贯通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并在全国性生活思政研讨会上提供经验;服务地方成效突出,通过校地共建研究院、打造“命运共同体”,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在生物种业、智能制造、水产养殖等领域形成全链条服务能力,还获评“全国文明校园”,综合实力与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

同时,专家们立足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和未来趋势,对浙江万里学院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原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建议学校进一步总结办学机制灵活性经验,尤其在管理创新、人才使用、校地合作等方面深挖可推广价值,同时关注风险防控与内生动力激发,保障改革可持续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施晓光提出打造“万里模式2.0”升级版,建议持续弘扬“创业、创新、创造”三创精神,深化产教深度融合与政企校真诚合作,强化危机、基层服务、特色质量、市场品牌四大意识,聚焦地方产业升级需求,巩固“人才蓄水池”“技术中转站”“难题服务站”角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云强调高校服务地方需夯实自身实力,形成产业链式服务能力,主动对接地方需求,通过相互投资构建利益责任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同时建议学校明确核心学科,针对性提升招生质量与科研水平,持续探索服务地方新路径。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国兴则建议学校围绕“新型应用型大学”定位,深化理念、机制、治理、教学等七大维度创新,以情怀为基、实践为要,持续探索高等教育“从大变强”的“万里路径”。

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洁在座谈会上讲话。

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洁在座谈会上讲话。

听取专家们的发言后,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洁表示,专家的反馈为学校“诊脉指路”,学校将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定位,深化办学内涵,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秉持“更有特色、更有水平”的办学理念,强化特色与质量;二是推进“两新融合”,以人才为关键搭建创新平台;三是探索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完善“共同体”协同机制,同时凝练“万里精神”与文化品牌,服务新质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关系发展。浙江万里学院校长林志华围绕产教融合、办学实践与政策期待展开交流,他详细介绍了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余姚校区的建设逻辑——基于学科优势、优质资源与地方需求精准布局,强调以“真抓实干”倒逼产教融合走深走实,并表示学校将继续以“真作为”赢得地方支持。

人民论坛杂志社发行出版部副主任王克表示,在调研中深刻感受到“万里速度”与“万里温度”。学校以“小我融入大我”的家国情怀办教育、以灵活机制赋能区域经济、以共建共享思维集聚社会力量、以主动担当助力共同富裕,尤其在响应国家扩招需求、解决人才子女教育、超前对接地方政策等方面成效显著。未来将持续关注学校发展,助力其经验推广。

人民论坛杂志社副总编辑杨轲在座谈会上总结发言。

人民论坛杂志社副总编辑杨轲在座谈会上总结发言。

人民论坛杂志社副总编辑杨轲在总结发言中,再次感谢了浙江万里学院对本次调研活动的大力支持与周密安排。他表示,通过此次密集、深入、高效的调研,调研组对“万里模式”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针对学校发展,他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聚焦优势领域,深化产教融合;二是对标国家战略,提升服务能级;三是加深服务深度,增强校地黏性;四是主动反映诉求,争取上级支持;五是加强媒体协作,扩大品牌影响。人民论坛将充分发挥其理论提炼、政策建言和舆论传播的优势,对浙江万里学院的创新实践进行深度挖掘和广泛传播,助力其宝贵经验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本次调研不仅是对浙江万里学院过去成绩的一次全面检阅,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又一次有力助推。后续,人民论坛将以多种形式呈现调研成果,旨在推动浙江万里学院“一校之实践”向“可复制、可推广之理论”的升华,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提升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能力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与实践参照。

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