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一线调研】深耕“蓝色粮仓” 破解水产种业技术难题

——人民论坛调研组走访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聚焦校地融合助力县域经济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人民论坛网讯(李玮琦)水产种业是渔业产业链的起点,是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芯片”;发展水产种业,不仅有助于推进民生改善与乡村全面振兴,也是推动我国从“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跨越的重要抓手。9月13日,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赴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深入探索学校如何通过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攻克水产种业“卡脖子”技术,将论文写在大海上、把成果留在渔民家,走出一条高校特色学科深度服务县域经济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卓越路径。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参观浙江万里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3)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参观浙江万里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 

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11月,坐落于宁海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蛇蟠涂现代种业先行区内,是由浙江万里学院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与宁海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独立事业法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经过数年建设,研究院已投资1.73亿元,建成了15000余平方米的研发实验室、教育培训楼和配套设施,以及200余亩的良种创制示范基地,形成了一个集科研、中试、转化、培训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创新服务综合体。

调研过程中,专家们实地参观了研究院的现代化实验室、温室车间以及尾水处理系统,对其高标准的科研条件和生态环保理念表示了肯定。最吸引专家注意的是研究院清晰的战略定位——“立足地方,代表国家,顶天立地,服务产业”。研究院紧密围绕浙江省名特优水产养殖种类,聚焦种质资源保护、遗传改良、新品种创制、工程化制种等水产种业关键环节开展攻关,旨在打造浙江一流、国内知名的水产种业创新高地。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参观浙江万里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2)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参观浙江万里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

在调研与交流期间,研究院负责人向调研组汇报了亮眼的成绩单:目前已拥有研发人员32名,其中博士占比高达75%;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50余项重大课题,科研经费达8000余万元;尤为突出的是,已成功育成3个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近三年累计推广养殖面积22万亩,增产6万多吨,为渔民增效12亿多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研究院也已成功获批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产教融合基地。

座谈会上,宁海县委、县政府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宁海水产种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截至2024年底,全县拥有苗种生产企业30余家,2024年水产种业产值达1.43亿元,繁殖种类涵盖对虾、蟹类、贝壳、鱼类等五大类21个品种;以2024年印发的《宁海县种业强县建设支持政策8条》为抓手推动产业升级,2024年新增4家投资超1000万的新种业企业,华大海昌青蟹原种繁育场等重点项目成效显著。此外,还介绍了对研究院的支持举措:提供5年2500万合作经费,给予1000元/亩的优惠设施农业用地(周边租金约4000元/亩);2023年4月推出“接榜挂帅”机制,适配不同阶段产业需求;出台新品种入选国家级名录高额奖励等扶持政策;与研究院共同组织免费公益渔民培训班,年培训覆盖多乡镇养殖户。同时,针对专家提出的院地合作对接情况、技术支撑机制保障、与其他科研机构的差异化优势等相关问题,各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详细解答与充分阐述。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参观浙江万里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参观浙江万里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

专家认为,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真正打破了高校与地方“两张皮”的壁垒,以“研究院建在产业链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实践导向,实现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其针对凡纳滨虾种源被国际巨头控制的“卡脖子”难题,攻关本土日本囊对虾选育,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产业安全意义重大;“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与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既为产业输送实用人才,又切实助力渔民增收,为高校服务县域经济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从余姚的新能源材料到宁海的水产种业,调研组看到浙江万里学院在服务地方发展上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紧密结合不同区县(市)的产业禀赋和战略需求,精准布局学科专业和科研平台,形成了“一院一地一特色”的差异化、精准化服务格局。这种深度耦合的合作模式,有效提升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使得高校的创新资源与地方的发展需求同频共振,产生了良好的协同效应。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