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网讯(李玮琦)2025年9月12日,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一行深入浙江万里学院余姚校区及余姚创新研究院,聚焦校地深度融合与产科教协同创新,实地探寻高校赋能区域发展的“万里实践”。通过参观考察与座谈交流,调研组对浙江万里学院与余姚市政府共建“校园、研发园、孵化园”三园合一的高水平校区,构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奋斗共同体”的战略格局与实施路径给予肯定。
人民论坛调研组参观浙江万里学院校史馆。
调研组首先前往浙江万里学院回龙校区,参观了记录学校改革创新历程的校史馆。详实的史料与卓越的成绩,让专家们对浙江万里学院“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26年来的快速发展有了更为直观和系统的认识,为理解其今日的办学模式奠定了历史背景基础。
人民论坛调研组观看浙江万里学院余姚校区规划沙盘及宣传片。
随后,调研组抵达正在火热建设中的余姚校区。这片占地657亩的土地,是浙江万里学院与余姚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的结晶,一期工程已于2025年5月开工,计划于2027年秋季迎来首批学子。未来,这里将重点布局新能源材料、数据与智能制造等契合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升级需求的学科群,目标在五年内实现培养5000余名新工科人才规模,为余姚市打造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与科技动能。
正在建设中的浙江万里学院余姚校区。
在余姚创新研究院,调研活动进入高潮。该研究院是余姚校区的“先行区”和“造血引擎”,已于2025年1月正式开院运行。调研组重点考察了首批入驻的浙江万里学院碳中和研究院,以及“高比能电极材料联合中试中心”“先进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联合实验室”等揭牌平台。余姚创新研究院汇聚了60余名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家级、省市级专家和海内外名校博士,并已获批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吸引10名博士后进站工作,其聚焦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致力于破解大容量动力电池开发及材料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科研导向,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下午举行的座谈会上,调研组与余姚市政府相关领导及组织、宣传、发改、教育、科技等部门负责人,就余姚引进浙江万里学院的背景与意义,以及校地在人才政策支持、文化研究合作、专业与产业匹配、产学研协同等方面的举措进行了深入交流。人才办介绍,为支持浙江万里学院及余姚创新研究院发展,余姚推出叠加宁波安家补助追加生活补助、创新研究院人才首购住房享受补贴、建设集中式人才社区(提供限时免费住宿及签约人才低价拎包入住服务)、发放景点礼包等多层级人才政策,提升人才获得感。社科联提出,将与浙江万里学院共同建设姚江书院,推进《王阳明大词典》等省市文化研究工程,联合承办阳明心学大会,开展课题研究,依托浙江万里学院科研力量深挖余姚河姆渡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价值。发改局强调将围绕“专业、匹配、融合”,搭建政府桥梁,建立与浙江万里学院各院系常态化合作机制,梳理企业需求与高校成果,推动双方精准对接,助力学院专业适配余姚产业发展。教育局提出将推进浙江万里学院与地方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协同,开展师资再培训、中本一体化培养、师资共建共享及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教育资源融合。科技局表示将推动余姚创新研究院认定为宁波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省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概念验证中心,促进研究院与企业精准合作,同时明确研究院在研发投入、服务企业、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考核重点。
专家在调研与座谈中指出,此次浙江万里学院与余姚市政府的校地合作,既精准契合余姚及周边区域对工科高校的迫切需求,也符合浙江万里学院优化学科结构、重点发展工科的战略方向;双方从洽谈至开工仅用一年,推进效率显著。合作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模式清晰,通过创新研究院先行、校地多部门协同、政策保障等举措,实现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同时,专家针对未来办学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提出前瞻性问题,与各方共同深入探讨经费持续投入、专业与产业动态匹配等关键挑战的应对思路。
人民论坛调研组调研走访浙江万里学院。
一整天的密集调研,让调研组清晰地看到,浙江万里学院正通过余姚校区这一重要载体,积极探索一条以高水平新型应用型大学建设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为回答“高校如何更好服务地方”这一重要命题提供了富有启示的“万里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