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流动细胞”,其管理水平直接关乎党的执政根基。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的出台,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工作方向愈发明确。各级党组织在坚持“管方向”的同时,更需“解难题”,秉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精准施策于“管”,倾注心力于“理”,以求解优解思维探索流动党员“共建共管共促”路径,方能推进流动党员队伍建设提质增效。
打破地域界限,建立联动机制,确保组织“不断线”。建立与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流出地党委组织部门会商制度,加强省际、市际及跨省份之间的结对共建,坚持责任联结,优化各地“智慧党建”系统功能,理顺上线“接、查、纳、转”等业务流程,实现转入党员信息全市域打通,推动区、街镇、居村各层级联系确认,提高线上摸排效率,健全流动党员信息库。按照分层分类纳管原则,依托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信息,健全流动党员信息管理台账,形成“月度跟踪、季度统计、年度更新”流程,并制定流动党员集中排查具体工作方法,做到基本情况清、流出地点清、流入时间清、居住状况清、从业情况清等“五个清”,形成“一人一档”“一地一册”信息,促进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共享,推动毗邻区域流出、流入地党组织信息互联互通互认。
聚焦作用发挥,建立关怀机制,确保服务“不缺位”。流出地党组织应当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及时了解流动党员在流入地落实组织关系、发挥党员作用等情况,督促流动党员增强组织观念,主动与所到地方或单位的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在物流、外卖、网约车等流动党员集中领域,开展共建活动,推动组织建设、行业发展等资源集聚共享。延伸党课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触角,帮助解决租房子、找工作、小孩上学等关键小事,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和开展党员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把表现优秀的流动党员培育选树出来,增强流动党员的获得感、荣誉感、归属感,激活流动党员从“区域流入”转为“作用融入”。集成关心关爱、典型引路、价值引领等多元融合式激励办法,推动实现城市共治共享的双向奔赴。
加大保障力度,建立共管机制,确保纳管“不断档”。细化流入地党组织应协助做好流动党员日常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制定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应当衔接做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的具体流程。由组织部门具体指导,督促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会同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和公安、人社等部门,定期通报和研究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按照“应建尽建、能建则建”原则,分类推进工作型、居住型、联建型、兜底型等党组织建设。采取每年列支一定数额的市管党费,各级财政支持、党费补助、党员互助、社会捐助、成员单位资助等多渠道筹集经费方式,依托党群服务矩阵建设,整合场地、课程等资源,确保流动党组织有人能管事、有钱能办事、有资源能干事。
(作者:王洁,云南省蒙自市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