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肩负着推动发展、服务人民的重要使命,当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攻坚克难,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注入坚实力量。
有责任有担当,人民期盼才会落地。担当从来不是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脊梁。焦裕禄顶风冒雪访贫问苦的身影,谷文昌带领群众植树治沙的足迹,黄大发绝壁凿渠的汗水……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担当精神的生动注脚。党员干部要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这种担当体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忘我投入、防汛救灾的逆行出征、改革发展深水区的闯关夺隘,是为了破解民生难题,敢闯敢试啃“硬骨头”的决心。新时代的担当故事,印证着一个真理: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每一道发展考题,本质上都是“民生考题”:民生一线,怎样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科技创新路上,如何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答案,就藏在一个个为民担当的实践里:四川成都实施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将民生温度转化为发展热度;湖北武汉光谷打造的“揭榜挂帅”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动能。这启示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显功”,比如修桥铺路、解决就业;也要做打基础、利长远的“潜功”,比如培育产业、保护生态;既要抓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要谋子孙后代的福祉。
以人民为中心答好担当考卷,光有“宽肩膀”不够,还得有“真本领”。一方面要沉下心学理论,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搞清楚“为谁担当、怎么担当”,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化为党性修养,外化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要扑下身实践,主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补上“基层历练课”和“群众工作课”。比如,跟着村支书学调解矛盾,听老乡讲种地门道,从群众的“土办法”里找智慧,在帮群众解难题的过程中长本事。只有懂群众语言、会做群众工作,才是掌握“真本领”的最好体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员干部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答好实干担当的考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