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三维五阶”重塑评价标尺,暨南大学为研究生教育开出精准“质检单”

在中国研究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背景下,如何平衡“规模与质量”成为重要课题。暨南大学通过十年探索,创建并实践了“三维五阶”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测评价体系这一创新解决方案。

破题:三大教育痛点推动改革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使用同一评价标准,就像让游泳选手和体操运动员比跳高。”暨南大学研究生院执行院长马民坦言传统评价机制存在的局限。学校梳理出三大核心问题:评价体系同质化、数据支撑不足、反馈机制不健全。

这些问题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暨南大学尤为突出。作为全国最早招收港澳台侨研究生的高校,该校港澳台侨及留学生占比达35%,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路径差异显著。当国家急需网络安全、中医药传播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时,传统的评价方式已难以适应需求。

立制:“三维五阶”构建质量监测新范式

暨南大学构建的“三维五阶”立体化监测系统,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该系统通过智能平台实时可视化呈现各环节状态,效果直观。其核心在于“三维”架构:横向维度整合管理部门、导师团队、研究生群体及用人单位四方力量;纵向维度覆盖从招生选拔、学业培养、毕业评估直至职业发展的全周期;类型维度则精细适配全国12大学科门类,增强评价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该系统同时建立“五阶”管理闭环:“数据驱动”汇聚多源信息,“动态预警”识别潜在风险,“结果反馈”明确问题所在,“精准干预”制定改进措施,最终“责任落实”确保改进到位。其“分类标尺”评价体系具有创新性:对内地生侧重“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双螺旋评价,对港澳台侨生实施“文化认同与实践贡献”动态矩阵评估,对留学生则推行“文化传播与跨文化能力”复合测量,实现精准画像。

改体系的关键突破在于将思政教育理念转化为28个可量化、可观测的具体指标。例如,针对港澳台侨生设置的“实践贡献”指标,明确包含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服务时长、参与合作项目的深度与广度等可测量参数,使评价更具操作性与验证性。

攻坚:数学模型助力评价创新

暨南大学研究生质量监测体系的关键进展,得益于数学建模技术的应用。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融合层次分析法(AHP)与德尔菲法,构建“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四级递阶评价架构。该模型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严谨性——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CR)严格控制在0.1以内,达到国际认可的高标准,保障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这一独创模型实现三方面创新:一是开发动态赋权机制,可每年自动优化指标权重,保持体系时效性;二是针对效益型(如科研成果)、成本型(如资源消耗)、固定型及区间型等四类不同特性的指标,开发差异化无量纲处理算法,实现精准量化;三是建立“建模-验证-反馈”智能优化闭环,赋予模型自我学习与持续进化能力。

模型在试点应用中取得实效。以网络空间安全博士点为例,系统精准诊断出2021级该博士点总体得分为82.11分,整体表现良好,但投入质量中,生源质量、师资队伍、经费投入等指标仍需加强。这一矛盾被模型识别后,系统触发资源投入红色预警,提示师资缺口可能带来的可持续性问题,为管理决策提供了明确改进信号,体现了数学模型的精准诊断与预警能力。

成效: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

暨南大学创新评价体系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学术成果增长明显。近五年来,研究生在《Nature》《中国社会科学》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0余篇,前沿成果国际引用率年均提高15.2%;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0余项,展现出较强科研创新能力。在实践应用方面,研究生团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2金、9银、4铜,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成绩显著。

该体系培养的研究生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数据显示,约86%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大湾区工作,成为各行业骨干。不少暨南校友已成为香港和澳门政商界代表人士,为港澳繁荣稳定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贡献。

辐射:推动质量监测体系应用

暨南大学“三维五阶”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测体系的影响已超出校本范围,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目前,该体系已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32所高校应用,并部署于教育部学位中心等12个省部级平台,预警准确率达91.3%,体现出系统的可靠性与适用性。

该体系的创新价值获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认可,实现了“双重认证”:其主要经验《全力推进港澳台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入选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典型案例,《分类培养  多元评价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入选广东省第三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其核心机制“PDCA质量螺旋模式”被教育部采纳为全国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的标准工具,推动全国抽检论文优良率提升19.8个百分点,产生积极影响。

这一体系获得同行专家肯定。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第一完成人、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原院长张卫教授表示,该体系实现了质量监控范式的转变——从传统的“事后打分”式结果评价转变为覆盖培养全流程的“过程治未病”式动态监测与预警干预。这种前置性、过程性的质量保障模式,为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暨南大学  苏运生)

[责任编辑:于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