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份工作,钱不仅没挣到,还反欠了公司13800元贷款。”近日,据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该省21岁的女生小刘通过招聘,到一家公司做化妆师助理,“一个月2000元,学会再涨,管吃管住”。没想到去上班后,小刘被告知,需要先交13800元培训,培训完之后月工资能拿到三四千。为此,小刘背上13800元贷款。
“先招聘后交钱培训”的做法是否合规?这引发广泛关注。实际上,它并非个例,而是近年来日益猖獗的“招转培”骗局。不法分子利用求职者的就业焦虑,将招聘转化为收费培训,最终让求职者背负沉重债务,严重破坏就业市场的健康生态。
这类骗局往往经过周密策划。诈骗方以“高薪保障”“包就业”等话术作为诱饵,在招聘平台和社交媒体广泛发布虚假岗位,吸引求职者投递。一旦求职者前来应聘,便以能力不足等为由,要求其参加付费培训。
这类“求职”变“负债”陷阱之所以屡禁不止,背后存在多重原因。首先,骗局精准利用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和信息不对称。加之,有的求职者缺乏金融与法律常识,难以识破披着“合规”外衣的骗术。其次,团伙诈骗套路很具迷惑性。例如,在上海青浦区人民检察院“青朗・K”网络空间站的检察官办理的一起“招转培”诈骗案中,在与求职者沟通时,客服会先进行“心理试探”,了解对方的经济状况和兼职需求,再针对性地抛出话术:对经济条件有限的学生,强调“分期支付,月供仅需200元,接单后轻松覆盖”;对急于赚钱的待业宝妈,则承诺“培训结束后优先派单,在家就能赚钱带娃两不误”;甚至在学员群里派“假单”,进一步强化骗局的真实性。此外,一些招聘平台对企业资质审核不严,客观上为诈骗提供“公开引流”的渠道。
对于求职者而言,构筑坚实的个人防线,是远离负债陷阱的首要之策,需始终保持警惕,理性判断,不轻信“低门槛、高薪资”招聘话术,客观评估岗位实际薪酬水平。倘若进入入职环节,应坚决抵制“先交钱后入职”的要求,任何以培训、服装、保证金等名目收费的行为均属危险信号。要特别警惕“培训贷”——一旦涉及贷款,应立即中止流程。须区分正规培训补贴与商业贷款,不轻易签署任何借贷协议,仔细审阅利率、还款方式与违约条款,杜绝泄露个人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
入职前需主动核查公司资质,借助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天眼查等工具,查验企业注册信息、经营状态及舆情诉讼记录,对办公环境混乱、行为可疑的公司保持警觉。另外,务必保存聊天记录、合同、付款凭证等一切证据。一旦察觉受骗,立即向市场监管、人社部门投诉或报警求助。
根治“培训贷”“求职贷”等骗局,仅凭求职者的警惕远远不够,须凝聚多方力量,实现系统性的协同治理。首先在于强化监管,监管部门应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招聘、培训、贷款等环节实施全链条监管,严厉打击欺诈行为。切实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及公示机制,形成有效震慑。其次,招聘平台须压实主体责任。平台需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和大数据,严格审核招聘企业资质与发布内容,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问题企业做到及时清理、即刻下架,守好求职第一道关口。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要守住资金源头。贷款平台应加强贷款用途审核和借款人风险评估,审慎与资质存疑的培训机构合作,从融资环节遏制骗局滋生,避免金融工具被不法分子利用。基础防线在于提升社会认知与防范能力,学校与社会需高度重视对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防骗教育,积极普及金融、法律常识,全方位增强其风险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求职”变“负债”现象,不仅损害求职者经济利益,更破坏就业市场生态,影响社会公平正义。根治这一问题需政府、平台、企业、学校和个人共同努力,既从源头上遏制骗局滋生,也为求职者提供更多优质就业消息和机会。只有构建起全方位的防护体系,才能让每位求职者都能在公平、安全的环境中追寻职业理想,真正推动就业市场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