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家门口餐桌暖心更暖“新”

幻灯片-人民论坛网评

民以食为天。社区食堂,共享的是“美味”,落实的是“便民”。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需要抓好家门口餐桌这项基础性工作,在“安心”“暖心”“暖新”上下功夫,进一步盘活闲置资产、搭建多元服务综合平台,提升便民惠民服务水平,真正让群众吃到实惠、吃得舒心,实现舌尖上的“温暖+1℃”。

小食堂连着大民生。社区食堂作为嵌入居民生活圈的“最后一公里”服务载体,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环节。因此社区食堂必须要落实好食品安全这个关键要素。食材能溯源、食堂讲卫生、部门强监管,定期邀请热心居民志愿者试餐监督、随问随改,确保多维度共同发力。引入智慧化平台管理,落实对社区食堂的政策支持和运维指导,促使社区食堂从“安全达标”向“健康守护”迈进,打造机构运营长效、群众用餐满意、全方位公开透明的“明厨亮灶”,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多地就探索社区食堂做出不少尝试,努力把“烦心事”化解成“暖心事”。从面向老年人等人群提供优惠的“悦龄坊”,到送餐到家的“栖彩食堂”助餐点,都实打实地给老年人提供了便利、实惠的暖心就餐服务。下一步,探索“食堂+”,利用非就餐时间,融入备受老年人欢迎的书法下棋、茶话会、健康讲座等活动,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将社区食堂从单一的“助餐空间”升级为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阵地”。

文明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外卖、快递配送人员等在一线奔波的新就业群体。要主动把社区共享食堂敞开门,把他们迎进来,把服务送出去。白天是“能量补给站”,依托政府主动谋划、整合资源优势,提供专属折扣及便民服务,让新就业群体端上“温饭碗”、吃上“热乎饭”。夜晚是“精神避风港”,以社区食堂为圆心、15分钟为半径,让新就业群体从内而外,充分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助力城市建设走向高效、走向精准。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