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湖南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陈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这一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前瞻性、人民性、自主性、战略性、开放性的理论特质和鲜明特色。
直面现实、把握大势的前瞻性
切实把握好科技创新的时与势,对“趋势怎么走,风险如何防”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胸,才能增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前瞻性、预判性、主动性。
一是敏锐洞察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新趋势。习近平总书记用“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来形容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破解国内科技创新发展难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此情势下,若不积极识变、主动应变、努力求变,就会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良机。只有高度关切科技关键前沿领域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二是预判并防范科技创新进程中潜藏的重大风险。当前,面对世界经济低迷期、全球产业链重塑期,各种风险挑战层出不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科技创新中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重大风险和隐患。
心系民生、服务百姓的人民性
科技创新为了谁、服务谁、惠及谁,是中国科技创新必须解决好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立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渗透着浓浓的民生情怀、深深的爱民情愫。
一是满足人民对科技创新赋能美好生活的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科技创新应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民生问题,全面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应以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产量实现种业自主,将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应以绿色科技创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人民提供优质人居环境。
二是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推动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科技创新的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应鼓励人民在实践中发挥主人翁精神和首创精神,各级领导则应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让人民群众这一真正的英雄有用武之地。
三是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全体中国人民。“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当前,人民的关注集中于社会公平、法治民主、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科技创新的归处指向人民,要为民生建设、智能生活、生态保护、生命健康以及公共安全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尊重国情、自信自立的自主性
立足国情、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新时代新阶段,要赓续“向科学进军”的自强精神,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研发创新”,扎扎实实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一是牢牢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科技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只有通过不断补短板、强弱项,提升自主创新的核心能力,才能确保在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二是始终坚持自信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谆谆告诫、启迪深深。如果总是跟踪模仿,是没有出路的。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
三是力争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中国科技创新不仅要关注眼前的成功,更要着眼未来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全面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力争逐步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整体谋划、系统推进的战略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对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是科学擘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顶层设计要有世界眼光,找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找准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和应走的路径,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起来考虑,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工作重点。”应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战略方位、战略目标、战略路径、战略方向,系统部署和统筹推进我国科技体制机制的系统性变革,以此推进我国科技强国事业不断发展。
二是整体重构、系统推进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同时,注重科技创新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形成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更精准的政策支持、更灵活的执行机制。
放眼全球、合作共赢的开放性
立足当下、放眼世界,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立解决所有科技创新难题。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不仅要密切跟踪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态势,更要注重与国际科技界加强交流合作。
一是顺应科技发展大势,秉承开放创新理念。科技创新需要世界同向发力、相向而行。“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为此,努力构建“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的互利共赢局面,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自身更大的作用,推动全人类的福祉和进步。
二是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国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动科技创新与全球共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三是以科技创新为机遇,全面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中国应围绕全球科技治理这一问题,继续倡导构建更加公平、开放的国际科技秩序,推动科技规则的优化,促进全球科技资源的共享。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20BKS051)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