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山西太原一酒店推出千元下午茶套餐,可与非洲狮合影互动,引发争议。不得不说,一边喝茶一边rua狮,如此亲近野生动物,真有点“野”。而这种标价千元的套餐,将野生动物圈养为“萌宠”,主打“与狮子零距离互动”的特色体验,对动物和人类的安全都造成威胁。
无独有偶。就在今年6月,有网友晒出幼童在重庆一家酒店床上,与成年小熊猫的近距离互动合影,配文“小熊猫叫早”,曾引发热议。这两起事件背后的问题,值得人们深思和反思。
看似温情的互动背后,实则暗藏多重隐患。野生动物不是供人取乐的玩物,幼狮的野性本能,在闪光灯与陌生气息的包围下被强行压制,此类违背天性的“驯化”,某种程度上属于一种虐待动物的行为。同时要看到,与动物的不当接触,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轻则被抓伤咬伤,重则可危及生命。当商家沉醉于猎奇摆拍的生意,这种将商业利益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的短视行为,不仅伤害了野生动物,还亲手埋下一颗生态安全的定时炸弹,无异于在公共安全防线上撕开一道裂缝。
所谓术业有专攻,酒店主营餐饮,无可非议,而饲养动物就是超纲项目,尤其在酒店工作人员“我们就和动物园一样,狮子怎么不能用于商用”的认知下,其专业性很是值得质疑。从重庆“小熊猫叫早”到太原“狮子下午茶”,突破底线的创意背后,是商家对眼球经济的病态追逐。商家绞尽脑汁挖掘猎奇卖点,将珍稀动物包装成流量密码,本质上是对自然法则的肆意践踏。更值得警惕的是,当朋友圈晒图点赞成为部分人的价值导向,对生命的敬畏逐渐让位于猎奇炫耀的虚荣心,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正在侵蚀社会文明底线。
野生动物的本性,应当是在草原上奔跑、在丛林中穿梭。然而,当它们被人为“改造”成看似“可爱”的模样,而被“抱养”成为“动物网红”,无疑是对其自然权利的剥夺。亲近自然、喜爱动物,无可非议,但当商家将“与狮子互动”打造成一种奢侈体验时,他们可能忽视了一个事实:真正的保护绝不是将动物带入人类的世界,而是要维护它们的自然栖息地——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和不受干扰的自由空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好奇心变成伤害利刃,生命才能展现出其最真实的本质。
杜绝类似闹剧,亟须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从源头筑牢保护防线。政府层面,要强化常态化监管机制,整合林草、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力量,运用智慧监管平台对商业场所开展动态巡查,重点打击非法驯化、宣传“互动体验”等违法行为,为“互动”划出不可逾越的界限。对拿动物当噱头的商业行为加强监督,对违规商家实施高额罚款与行业禁入,并警惕整治后的反弹回潮。商家要自觉守牢底线,摒弃把猎奇当商机的短视思维,不触碰法律禁区和动物保护红线,主动拒绝以“互动”为噱头的畸形营销,回归主业本质。强化公众教育更须久久为功,通过官方科普、媒体宣传、公益广告等多种方式,引导公众建立基于科学认知的动物观,培育“敬畏生命、保护动物”的社会共识。
保护野生动物,从来不是将其“圈养”成人类的玩物,而是守护它们自由生长的权利;亲近自然的初心,也不该成为满足猎奇的借口。唯有以法律划红线、以监管守底线、以共识筑高线,让所有的野生动物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舒展生命,才能让每一次与野生动物的相遇,都成为对生命的礼赞,而非对安全的透支。当我们放下手机走进自然保护区,观察动物迁徙的自然韵律,才能真正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