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前沿理论 > 正文

强化协同联动

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进一步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有效应对我国生态安全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安全的重要论述,坚持系统治理理念,健全协调机制,强化协同联动,使生态安全得到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保障,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

生态安全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复杂性、交叉性、潜在性与不确定性等特征,需要多部门、多层级、多主体共同参与维护。这种复杂属性和多元结构,决定了生态安全治理必须具备系统思维和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机制,实现整体统筹。近年来,我国在构建生态安全治理协同机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建立了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机制与信息共享平台,如生态环境部与自然资源部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同机制,六省一市建立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11省市构建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等。继续改变我国生态安全治理“重单一部门、轻协同联动”的状况,应积极探索与问题根源相适应的治理路径,全面提升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

强化部门协同,构建多部门联合工作体制机制。跨部门协同体现了整体政府的理念,强调制度化、经常化和有效的跨界合作。生态安全问题涉及多个部门,需要通过高级别协调机制打破部门壁垒,构建部门职责明确、权责对等、运转高效的跨部门协同架构,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信息通报、联合执法等协同机制,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生态安全工作格局,提升整体治理效能。对于不同类型的生态安全问题,应构建有针对性的部门协同机制,例如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等生物安全事件,林草部门与海关部门应建立联合防控机制,加强监测、检疫和执法协同。在推进协同过程中,还应将技术协同平台建设、共享性基础设施完善等融入部门协同机制设计。系统构建跨部门、多层次的协同体系,既能强化各主体的行动合力,又能为生态安全治理提供更加稳固的支撑,系统提升生态安全保障的韧性与可持续性。

强化区域协同,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生态安全工作需要跨区域的协同合作。区域协同是通过政府制定规则调整区域间关键变量,形成依靠内部组织机制运行的协作系统。生态安全事件往往具有跨区域、迁移性等特点,影响范围跨越行政边界。例如,全球变暖加速了三江源地区冰川退缩的速度和永久性冻土的融化,影响“中华水塔”的水源供给,威胁本区域及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也呈现跨区域传输的特征,污染排放可能会影响到相邻区域的环境质量。对此,应强化区域间协同联动,建立信息通报、联合执法、应急响应等机制。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区域,应进一步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统筹强化区域内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污染—水资源—水生态“三水共治”、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等工作,通过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统一执法标准、联合应急演练等方式,提高区域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此外,还需着力破解跨区域生态治理的难点问题,如针对跨区域的大江大河以及重要湖泊生态治理中面临的困难,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签订了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协同机制建设取得进展。

强化多污染物治理协同,搭建综合防治与监测评估机制。污染物协同治理理念植根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与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复杂性规律。污染物通常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生物毒性,部分污染物之间存在协同、相加、拮抗等复合效应,单一污染物治理往往难以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头。必须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不同污染物协同治理,强化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多污染物的综合防治。建立健全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的监测、评估与考核机制,是确保治理成效的关键。要强化风险管理,深化潜在污染物的生态与健康风险研究,科学筛选优先控制污染物清单,构建精准预警机制,为应急管理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协同提升生态安全风险的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推动污染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从而更有效地保障生态安全。

强化政策协同,形成多领域政策协同配合。生态安全涉及多个领域,需要不同领域的政策相互支撑、形成合力。当不同政策工具存在功能互补性时,即使缺乏正式协调制度,也能通过目标趋同效应形成执行合力,降低政策冲突风险,提升整体治理效率。生态安全政策应与产业政策、能源政策、土地政策等相互协同。如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性政策,国土空间规划则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础性政策,通过对这两项政策工具进行源头融合、主体协同、过程协同、动态反馈,能够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互补互促。当前政策协同的核心在于构建产业协同、部门联动、城乡融合、多方共治的协调机制,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方式,统筹挖掘特定区域生态价值与环境资源要素价值。其本质是以自然资本界定为基础,通过多元激励机制推进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发展品质,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支撑保障生态安全和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

[责任编辑:常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