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于《学习与研究》2025年第6期)
首都教育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北京市教育系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建设和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更加奋发有为推进首都教育事业发展,着眼更好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进程,更好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确保如期实现节点目标,全面建成教育强国首善之区。
一、五育并举、德育贯穿,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教育的第一质量
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从小树立理想,坚定信念信心,这样走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有了可靠的接班人”。教育最大的成果转化不仅仅是看大楼、看专利,而是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教育的质量是多方面的,但是教育的第一质量唯在“合格”“可靠”。
一方面,坚持德育是“五育”之魂。充分认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差异化推进之间的辩证关系,针对性设计不同学段的课程资源、情境素材供给,牢牢把握好思政的“味道”,像撒盐一样渗透到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方方面面,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北京率先出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指导意见,创建全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金课”联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个一”活动累计参与学生人次超260万,16.7万名师生圆满完成国庆70周年、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另一方面,坚持身心健康是“五育”之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发挥体育的基础性作用,在身心健康“基座”上发展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构建难度、压力与学龄、学段相适应的学业进阶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升学渠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近年来,北京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研究制定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率先推行“体育八条”,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一校一策”制定劳动教育清单,发布全国首个中小学生阅读指数体系,中小学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普及率达100%,有力推动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二、多链融合、突出新质,进一步发挥好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是教育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要切实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推动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无缝对接,构建以教育领域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优质教育要素顺畅流动为特点的新型育人关系。
一是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强化有组织科研。注重教育与科技、人才等部门科研平台项目布局的系统性和区分度,支持错位、互补、协同发展。围绕创新链不同环节,已优化整合形成北京研究中心、北京实验室、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心等五类平台;围绕人才成长不同阶段,统筹推进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北京市基础研究人才专项、新进教师资助计划等三个人才类项目,引导高校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二是建设和时代发展相适应、体现时代特色的新型育人机构。既横向联合,又纵向打通,指向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孵化新动能新优势。成立北京中关村学院,聚焦人工智能与交叉学科,以超常规项目制育人模式,培养下一代AI领军人才。首批入学博士生300余名,从学校、企业遴选导师近400人。
三是深研大模型、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深刻变革。把握历次科技创新对教育治理体系的穿透力,回答好“学什么、怎么学、谁来学”“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等一系列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新型路径问题。率先在本科高校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率先在基础教育领域打造“京娃”系列教育智能体,率先探索“教师—学生—智能体”人机共教的新型教学结构和学习模式,开辟与传统路径不一样的新赛道。
三、统筹调配资源、加强供给能力,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把握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之间的关系,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以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改变以往以要空间、要投入、要编制、要指标为主要特征的资源聚集模式,提高教育体系的整体效能和教育资源的应用质量。
一方面,着眼纵向,全方位推进学段体系构建。面向高水平教育现代化需求,适应学龄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全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基础教育,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优化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布局。适龄儿童入园率和普惠率均达到94%,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连续5年保持在99%以上,高中特色发展研究协作体覆盖50%以上全市高中。34所高校、185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12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533个专业入选省市级“一流专业”,形成覆盖理、工、医、文的优质专业集群。北京科技职业大学获批设立,市属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实现零的突破;建设培育11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29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高职新增专业112个、撤销专业290个,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另一方面,着眼横向,立体化加强要素体系构建。要素的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部署新要求,加强集团化办学、普通高中集团化课程、融合课程、教师交流轮岗、校园餐等载体性要素的撬动性,增强中考中招、学科专业、科研项目平台、硕博授予单位授权点等综合性要素的牵引力,推动要素体系和学段体系深度融合无缝对接。全市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覆盖率分别达70%、90%,首批遴选35个教育集团开展普通高中集团化课程创新,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各类项目式学习、融合课等活动近万场,以展现教师优质服务特色的新型教师交流轮岗基本实现“以三年为周期应交流尽交流”目标;校领导陪餐、膳食委员会成立、学生家长投诉反馈渠道实现100%全覆盖,外供餐校址全部实现“桶餐到班”。在全国率先启动新一轮中考中招改革,推动市属高校与部属高校结对共建28个高精尖学科,在市属高校立项建设14个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在新一轮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新增11所硕博学位授予单位和203个硕博学位授权点,特别是市属高校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4所,创历史新高。
四、建设新载体、打通堵卡点,推动育人范式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教育是不能够割裂的,作为基点的基础教育和作为龙头的高等教育应该一体化设计、有机衔接,不断健全完善育人链条、顺畅流动育人要素、全面提升育人能力,整体推动育人范式的转型升级。
一是建强产学研新载体。打通知识生产线、人才培养线和产业创新线,畅通“招生—培养—就业”链条,在高质量“出活儿”同时源源不断高质量“出人”,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创新推出“产业界大线出题、教育界小线答题”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揭榜产业课题71项、转化专利200余件,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引进学术领军人才30人、招录博士生近百人,卓越青年科学家培育项目支持52位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市属高校近五年两院院士新增4人,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增长61.8%。招生专业动态调整“灰名单”、就业质量不高专业“红黄牌”机制初显成效,近五年共孵化学生创业团队3731个、产值累计20亿元,人才培养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度进一步提升。
二是充分发挥基础教育阶段要素整合的倍增效应。打通课内、课间和课后,与社会大课堂和教联体充分衔接,把学生成长的路径修得足够宽足够平滑,提高融合供给效率和育人质量。义务教育学校实现“课间一刻钟”全覆盖,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优良率以约3个百分点逐年提升,总体近视率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达804家,年均提供活动课程4000余项;京藏两地每年1000余名学生开展同学共研,实现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开通通学线路302条,服务学校116所,服务学生约1.6万名。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对“双减”总体满意度,学生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自信心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均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三是加快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创新育人模式和运行机制,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新形态。建设京津冀职教改革示范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职普融通试点项目,首批招生超1000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200余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校企合作项目在首都职业学校落地。
五、拓宽视野、培育品牌,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运用好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以开放促统筹、促发展、促创新,在与全球教育、科技、人才深度互动的新场景中提升发展能级;使国际交往中心的战略重点与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相适配,高质量延揽国际人才,引进世界一流教育资源,不断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
一是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积极推荐学生参与国际组织相关工作,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开放科学国际合作,主动融入国际教育和科研体系。拓展“外培计划”输送渠道,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及国际交流项目,对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选拔输送市属院校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支持高校新申请项目和机构25个,覆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农学和生物工程、金融学、统计学等专业。
二是扩大中外青少年之间的交流联系。组织青少年参与各类文化交往活动,鼓励学校设立国外访学研修项目。落实“5年5万”“法国3年1万、欧洲翻番”重大倡议,培育了一批基础教育国际教育交流基地,实施“行走中轴线”等一批人文交流品牌项目。
三是推动建设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加强“留学北京”品牌和能力建设。组织引导广大留学生参与服务冬奥会等国家重大活动,走进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社区街道等场所,实地感受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的成功实践。北京来华留学生数量稳居全国之首。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