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更是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如何让党组织真正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心骨”?广西多地积极探索,给出了具有实践价值的答案——跨区域党建联建。
这并非简单的组织拼接,而是一场深刻的治理变革。它打破行政边界、整合资源要素、凝聚各方力量,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与治理效能,在广袤乡村土地上书写了一个个“小产业撬动大发展”的生动故事。
组织扎根:从“村里事”到“区域事”的跨越
过去,不少村庄深陷“各自为政”的困境,资源分散、产业单一,产业发展难落地,群众增收“靠天吃饭”。而党建联建,正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金钥匙”。
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以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为例,围绕糖料蔗产业,当地组建74个村级党组织联合党支部,成立9支先锋攻坚队,形成“N+1+9”协作网络。村党支部书记变身“项目经纪人”,实现企业下单、合作社派单、党员接单的闭环运作。全年提供就业岗位6500个,发放劳务费6200多万元,真正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增收”。一位宜州区蔗农感慨:“以前砍完蔗要走十几公里才能找到活干,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这组数据背后,是真真切切的民生改善。
贵港市也打出一套“组合拳”,通过产业链党委推动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集群发展。在这一模式下,上下游企业实现信息互通、订单共享、产能对接,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41%。这充分证明,将组织链嵌入产业链,不仅是一种创新理念,更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基层党组织不再是“孤岛”,而是成为连接企业、农户与政府的纽带——这正是党建联建的力量所在。
三重突破:资源、产业、治理的协同跃升
党建联建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实现了三个维度的突破。
资源整合更高效。传统乡村发展常受土地流转难、用工匹配难等问题制约。广西通过党建平台打通堵点,让资源整合更高效。广南县与西林县跨省共建“八共机制”,涵盖党建共抓、人才共育、产业共促等方面,硬化接边道路100余公里,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走进新兴村,开展免费体检与疾病科普活动,既丰富了党日活动内容,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产业协同更紧密。东巴凤三县联手打造“一票游东巴凤”模式,开通主题公交线路10条,全年接待游客超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65亿元;梧州筋竹镇与广东榃滨镇联动发展玉桂种植7万余亩,引进加工企业5家,年产值超500万元,辐射带动186户脱贫户稳定增收。这不是“谁帮谁”的单向扶持,而是“大家一起赚”的共赢,形成了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治理融合更具效能。党建不止于搞活动,更要解决实际问题,以治理效能提升增进民生福祉。在横州市平陆运河建设中,当地设立巡回法庭和党员法官先锋队,诉前调解纠纷12起,涉案金额近300万元。群众感叹:“有事找党员,比打电话还快。”梧州万秀区与广东封开县共建边界调解委员会,成功化解跨省矛盾110余起,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治理不是“管住人”,而是“温暖人心”,这正是基层党建的温度。
典型示范:四个样板照亮振兴前路
广西党建联建的实践经验,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鲜活案例。从产业协同到跨省协作,从资源整合到项目攻坚,这些案例印证:党建联建不是“一阵风”,而是长久之计;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民心工程。
“一蔗一虫一村”的宜州模式。宜州区糖料蔗面积达32.53万亩,桑园面积连续20年居全国县域第一,农民人均增收超30%——这不是奇迹,而是组织力量的成果。党组织下沉一线,党员冲锋在前,群众受益其中。在“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闭环机制下,企业点单、合作社派单、党员接单,一年解决6500个就业岗位,发放砍蔗运输费6200多万元。一个联合党支部带出9支先锋队,缺塘补苗、机械化耕作等技术推广不再“靠喊话”,而是真正落地;桑蚕产业也焕新颜:支部牵头,企业订单保价回收,农户土地入股分红,形成稳定利益链。这是“党建+产业”的生动实践——让小农户也能搭上大产业链的快车。
革命老区抱团闯新路的东巴凤模式。东兰、巴马、凤山三县是红色热土,更是发展高地。三地不搞“各自为战”,而是组建区域一体化党建联盟,打造“五联五增”机制:组织联建、队伍联育、活动联办、发展联推、社会联治,构建红色旅游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一条旅游公交线路串起48个景区,一张门票可游遍三县,游客量从1600万人次增长到近1700万人次。田园综合体落地生根,消费帮扶认购金额达8721万元。群众说得实在:“以前各干各的,现在一起奔富。”这不是简单的合作,更是一场观念变革——从“抢资源”到“共成长”。
跨省联建促民族团结的“广南—西林”模式。云南广南与广西西林一山之隔,曾因边界问题矛盾频发。如今,两地成立3个联合党工委、14个党总支,构建“文化共兴、民生共解、矛盾共调”的跨省协作体系,将党的组织延伸到村组、覆盖到群众。两地开展“狮舞联谊”“山歌对唱”等文化交流活动100余场;实现医保跨省互认、教育资源共享、电价优惠;设立的纠纷调解小组成功化解历史遗留边界纠纷50余起,真正实现“我们是一家,不分你我”。这不仅是地理上的靠近,更是心灵上的融合——民族团结之花,在基层党组织中悄然绽放。
重大项目牵引治理升级的横州模式。平陆运河项目建设中,横州市创新“党建+项目攻坚”机制,让征地拆迁难题迎刃而解。党员专班下沉一线,解决23项难点问题,项目建设提速的同时,群众满意度同步上升;党群服务中心设在工地旁,党员认领任务,帮群众办急事、解难事;巡回法庭进驻现场,司法服务送上门,诉前调解案件12件,涉案金额近300万元。这不是简单的“干部下基层”,而是党建赋能重大项目的典范——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党组织的身影。
这四个案例清晰表明:党建联建不是形式主义,而是破解难题的钥匙;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战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干见效的路径。
未来方向:迈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面向未来,党建联建需向更深层次推进,迈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由县域走向城市群。乡村全面振兴不能只靠县域“单打独斗”,更要依托城市群“抱团发展”。如东巴凤三县联合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开通“一票游三县”公交,年接待游客超1600万人次,带动就业1.2万人。下一步,三县可推动城市社区与乡村党组织联建,探索公共服务均等化新路径。
以数字赋能重塑流程。当前不少地方仍依赖手工记账、纸质台账,效率低、易出错。应搭建智能化平台,实现党员画像、资源调度、绩效评估全流程数字化。像横州市平陆运河建设中,党员先锋岗认领任务、群众诉求一键上报,问题解决效率显著提升,这样的数字化实践可进一步推广。
强化制度保障夯实根基。党建联建不能靠“运动式”推进,而要靠长效机制支撑。省级层面可出台法规文件,明确权责边界,防止“一阵风”“走过场”。贵港市推行的“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服务机制,将责任压实到人、落实到事,就是值得推广的好做法。
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懂政策、善沟通、会干事的骨干力量。可鼓励高校开设“党建+产业+服务”相关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基层干部培训,如河池学院组织驻村点干部轮训,覆盖200余人次,效果显著——干部眼界宽了、思路活了,群众自然更信服。
(广西河池学院 蓝中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