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员干部要开门问策、广纳民意,以绣花功夫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做到事事有为、事事善为、事事快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事事有为,打通基层群众“神经末梢”。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坐在办公室难以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唯有深入一线倾听民声,坚持小切口思维和视角,摸清群众痛点难点,才能找准发力点,在穿针引线中做实民生项目。要主动走近群众察民情:晨访农耕户,深入田间地头,在村民劳作间隙了解村里产业发展、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民意诉求;午访留守户,走进农家院落,在“拉家常”中关注“一老一小”、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夜访工商户,走访商铺作坊,在经营间歇交流中聚焦经营难题、政策落地堵点,精准助企纾困。群众身边无小事。党员干部要善于从个体“小”诉求中洞察群体性“大”诉求,把真实情况、突出问题、迫切需求摸清楚、弄明白。
事事善为,护航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政策贵在刚性执行、科学执行。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从实际出发,在执行中破除路径依赖。在推动政策落地过程中,既要上接天线,吃透政策精神,又要下接地气,贴近群众实际;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加强事前论证,充分考虑本地区、本部门在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群众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也不能一哄而上搞同质化产业。要善用“小板凳议事会”“树下议事会”“葡萄长廊议事亭”等基层议事载体,常态化征集管用的“土办法”、创新的“金点子”,以灵活务实、操作性强的举措,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事事快为,按下民生难题“速通键”。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尽快办好,民声才能变成掌声。党员干部要主动对标初心使命,自觉抬高工作标尺,时刻突出“快”字,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最少环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数字化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党员干部还要积极探索运用数字思维破解民生难题。例如,对高频办事事项,汇编指南、优化流程、压缩时限、精简材料;对简易低风险事项,借助摄像头、APP等载体,探索以远程视频连线替代现场检查,实现“即申即办”。对复杂涉众事项,更要主动靠前对接,提供全流程服务,通过“跟办帮办”将“长战线”变为“短精快”,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浙江省余姚市临山镇人民政府 史豫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