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湖南浏阳高田村:以生命接力创新绘就乡村文明新图景

遗体器官捐献作为生命延续的创新形态,正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湖南省浏阳市高田村160余位村民以自愿登记的实际行动,构建起乡村精神文明的“生命共同体”,其中党员占比超四成的先锋群像尤为亮眼。这一实践突破了传统乡村伦理的表达范式,通过党建引领下的价值共创、情感共鸣与文化再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土社会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鲜活样本,更开创了乡村全面振兴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当乡村振兴从物质富足迈向精神共富,如何让高尚价值在乡土扎根生长?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淳口镇高田村给出了突破性答案——160余位村民自愿登记遗体器官捐献,用生命延续的创新实践,重构着乡村文明的精神内核。这不仅是一组震撼人心的数字,更是一场发生在乡土间的“价值革命”:它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生命终点的认知,将个体善念转化为群体行动,让“奉献”成为乡村文化最鲜活的基因。

这场变革的起点,源于一次精准的“价值唤醒”创新。2019年初,16岁少年叶沙用器官捐献延续五条生命的事迹传开后,高田村没有止步于简单宣传,而是创新采用“纪录片+生命对话”模式:组织村民集体观看《一个人的篮球队》,让叶沙生前热爱的篮球与捐献后的生命延续形成强烈情感冲击;同步开设“生命茶馆”沙龙,邀请医生、伦理学者与村民围坐聊天,用“如果亲人需要移植,我们希望得到帮助吗”的换位思考,消解认知隔阂。这种“故事共情+理性对话”的创新方式,让“生命可以跨越终点”的理念从抽象概念变为村民可感知的价值,而村中移植受益者的“现身说法”,更让这份价值有了真实可触的温度,推动个体认同升级为集体共识。

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创新”,则让这场价值变革有了持续动能。高田村党总支突破“行政推动”思维,将捐献工作转化为“党员带头+群众接力”的生动实践:76名党员不仅率先登记,更创新推出“党员责任岗”,每人结对3-5户村民,用“拉家常”方式解读政策、分享感悟;针对老人顾虑,组织老党员成立“银发宣讲队”,用“土话”讲清捐献流程与意义;在集体登记活动中,创新设计“家庭承诺墙”,鼓励祖孙、夫妻共同签名,让奉献精神成为家风传承的新内容。这种“示范+陪伴”的创新机制,既保持了党建引领的严肃性,又充满乡村社会的人情味,使党员先锋作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群众动员力。

而当捐献从“登记”走向“践行”,高田村完成了对乡村精神文明的“形态创新”。村民张伟、困难老人张丰收逝世后成功捐献,他们的故事没有被简单传颂,而是被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村里将张伟生前种植的桂花树命名为“生命树”,在张丰收常去的晒谷场设立“奉献石”,上面刻着“他让别人看见了阳光”;创新开设“生命课堂”,由村民自编自导情景剧,再现两位村民的故事;甚至将捐献理念融入村规民约,提出“体面的离开,是最好的传承”。这些创新实践,让“逝有所为”从道德倡导变为乡村社会的行为准则,让“生命延续”成为比传统祭祀更具时代意义的精神寄托,使遗体器官捐献超越公益行为本身,升华为乡村文明的新标识。

如今的高田村,正以持续创新让这份大爱精神生生不息:博爱广场上的“生命年轮”雕塑,每增加一圈就代表一位登记村民;村小学开设“生命教育课”,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器官如何旅行”;年轻村民自发组建“生命使者”志愿服务队,走进周边村镇分享高田故事。这种“代际传承+向外辐射”的创新模式,让捐献精神从村风升华为区域文明现象。

高田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文明的创新并非要脱离乡土,而是要在传统土壤中播撒时代种子。它以遗体器官捐献为切口,创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表达形式、传播路径与实践载体,更揭示出一个深刻道理: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力量,正藏在这些突破常规的价值探索中,藏在村民们用行动书写的“生命答卷”里。这不仅是高田村的文明勋章,更应为更多乡村提供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启示。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淳口镇高田村 陈宏亮 罗海港)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