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企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市民出行、缓解交通拥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然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私家车保有量的激增以及共享出行方式的兴起,公交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摆在公交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2023年6月,四川省广元市交通发展集团组建成立。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部署,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聚焦服务效能提升与绿色低碳转型,通过系统性改革创新努力推动公交企业高质量发展。
破局历史积弊,直面发展瓶颈
2024年前,在疫情持续冲击与出行革命叠加作用下,广元公交陷入生存与发展双重危机,客运量较2019年断崖式下跌35%,减少1700万人次,市场份额大幅萎缩,公交在城市出行体系中的占比显著下滑。网约车、共享电单车等新兴出行业态快速崛起,持续分流传统公交客流,导致公交的固有优势被不断削弱,在市民出行选择中的不可替代性明显降低。与此同时,因线路重叠率较高,开辟部分冷僻线路,导致运营成本倒挂,形成沉重历史债务包袱,资产负债率突破110%,10年以上老旧公交车220台,占比高达76.39%,年维修成本约800万元,形成“客流流失→服务降级→补贴削减”的恶性循环。在此背景下,重构公交核心价值、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已成生死存亡之战。
科学优化线网,重构运营体系
两年来,公司立足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职能,以城市发展和市民出行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支撑保障作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锚定交通强市战略,高质量优化线路。本着“优化公交线路、合理配置车辆、减少财政负担、降低运行成本”工作原则,全面摸排线网,联动交通运输、公安交警等部门反复勘查论证,拟定《广元市城区公交线路优化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行业专家和市民群众建议289条,综合研究采纳126条,形成最终方案,将原27条公交线路优化至22条。
二是密切关注舆情导向,动态化调整线路。建立投诉回复机制,实时关注网络舆情,正面及时回复相关意见建议,针对群众反映线路调整诉求,赓即勘查论证,全力解决出行问题。截至目前,新增学生专线、16路通勤专线2条,动态调整线路21条,增设41座响应式站台,实行招手即停服务,切实解决郊区“出行难”、企业园区“通勤难”、学校周边“接送难”、假日出行“畅行难”等问题。
三是盘活公交线网资源,丰富公交服务产品。拓展定制公交23条,实行“一线一策”,主要服务经开区医药园区、铝产业园区、盘龙车管所及市委党校等员工通勤。针对校园出行场景,推行“一校一策”服务模式,配备专人跟车保障。在清明、女儿节等特殊时段,开通惠民公交直达专线,切实发挥运输保障作用。创新经营模式,拓展婚庆、聚会、会议定制服务,通过灵活调度车辆资源,提升线网利用率。利用闲置资源,推进公交站点冠名业务洽谈,为公交运营注入新动能。
抢抓政策机遇,实现绿色跃升
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全力推进新能源公交车的规模化应用,实现了城市公交运营装备的根本性升级与服务形象的显著提升。
一是精准对接政策,加速车辆迭代更新。紧抓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窗口期,高效推动老旧公交车辆淘汰置换。2024年至今,更新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91台,成功申请到位补助资金966万元。目前,市城区在营公交车总量达291台,其中新能源车辆占比大幅提升至274台,占比高达94.16%,车辆安全技术等级显著提升,市民乘坐舒适度与体验感大幅改善。
二是创新融资模式,破解更新资金瓶颈。以交通运输领域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政策为契机,深度结合企业设备升级改造的迫切需求,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通过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入沟通,比选贷款政策、评估申请条件、优化操作流程,申请到位设备更新专项贷款约0.72亿元,有效满足了公交车、动力电池及相关配套设备的更新资金需求,切实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为持续绿色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建强设施网络,优化充停管理效能。坚持“硬件保障与精细管理并重”,盘活内部场地资源,在上西和广运现代物流园区(二期)两处建设64个专用充电位,切实提升纯电动车辆能源补给保障能力。推行场站集约化管理,实行场站“归口管理、统一运维”模式,一体化解决车辆集中充电、规范停放、首末站安全环境秩序及环境维护等综合需求,大幅提升场站运行效率与安全管理水平。同时,充分利用电网夜间谷段电价优势,科学调度车辆集中至指定场站错峰充电,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与绿色运营的双赢局面。
创新服务机制,激活内生动力
积极践行城市公共交通公益属性,广元公交以深化内部改革为动力,以提升治理效能为核心,在思想破冰、执行淬炼、队伍激活三大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内生动力。
一是凝聚发展共识,思想破冰重塑观念。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多层次会议培训、对标先进学习、目标责任传导,推动全员思想观念根本性转变,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我要干、我能干、我干好”的担当精神蔚然成风。思想引领的成效在一线生动实践,驾驶员队伍中见义勇为、弘扬正能量的感人事迹频现。例如,30路驾驶员尹正刚在运营途中遇前方车出交通事故,果断组织乘客及热心市民展开救援;同线路驾驶员杨正庆发现货车自燃,立即携乘客扑救,对向车道的尹正刚见状也火速加入,最终成功化解险情。这些彰显职业担当与社会责任的义举,相继获得广元日报、省级媒体乃至央视频等平台的广泛宣传报道,成为公司队伍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的有力印证和生动缩影。
二是打造精品标杆,彰显公交惠民实效。深入推行“一线工作法”,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包联共建,常态开展线路走访调研,精准对接民生需求。聚焦服务品牌化,成功创建并持续擦亮“巾帼文明”“全国工人先锋”“敬老文明”“儿童友好”“双拥示范”“清廉公交”等六大特色示范品牌,树立行业服务标杆。聚焦需求精准化,广泛倾听市民呼声,创新推出8路“菜篮子专线”,切实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该专线作为广元市作风建设成果惠及民生的典型案例,其创新模式与显著成效获得新华社客户端、央视新闻频道等30余家主流媒体及平台的深度聚焦与持续报道,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努力构建共赢生态,践行国企担当
以公共交通服务市民为目标,逐步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运营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建设“政府放心、市民满意、企业发展、员工幸福”的公交集团。
一是坚持民生定位,优化运营服务。进一步优化提升北二环、万缘和下西等新兴居住区的公交覆盖,持续构建高效便捷的公交体系。试点开通袁家坝、石龙、石盘工业园微循环线路,串联园内重点企业,有效服务园区需求。强化旅游交通接驳,探索“公交+旅游”融合模式,拓展曾家山、昭化古城等旅游专线。弹性调度节假日期间热门景点、客运枢纽周边公交线路,提升发车频次。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安全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不断加大安全管理和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应急处置效能,确保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安全可靠。
二是创新融合发展,拓展服务业态。深化“公交+文旅”融合,打造特色出行产品,与旅行社合作开发“景区直通车”“主题观光巴士”,提供一站式增值服务包,探索旅行社会员与公交服务权益互通互认机制,实现旅客与乘客身份高效转化。积极构建“公交+快递”协同模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通过错峰运力共享,与快递公司合作,在郊区线路开展小件、同城快件运输服务。引导低碳出行风尚,依托“广元E交通”平台,全面推行“公交碳积分”激励体系,提升公交吸引力与客流。
三是推行公交优先,保障高峰通行。积极协调公交优先道网络布局,力争在利州东路、蜀门南路、苴国路等符合条件的城市主干道上设置“潮汐”公交优先道,高峰时段仅供公交车和特种车辆通行。建设智能信号优先系统,提升路口通行效能,力争在胤国路、利州东路、苴国路、蜀门北路等主干道交叉口部署公交信号优先设备,通过车载GPS与交通信号灯联动,实现公交车辆优先通行。
四是聚焦智慧应用,提升城市形象。本着“因地制宜、细节关怀”原则,分批次、分区域推进公交站台升级改造,力争首批试点聚焦利州东路24座站台,着力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公交设施,充分融入广元历史文化元素,彰显城市魅力,完善座椅、遮阳棚等硬件设施,强化站台基础功能。同步建设智能电子站牌系统,积极拓展自动售货、充电租赁、雨伞租赁、定制公交业务预约等增值服务,为广元市打造成国际旅游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五是积极争取政策,精准止血控亏。积极对接行业主管部门,力争推动建立科学、规范、长效的城市公共交通财政补贴补偿机制,为公交企业稳定运营提供坚实保障。深入内部挖潜增效,严控运营成本,大力推广节能驾驶技术,有效降低能耗成本,深化“单车核算”体系应用,配套完善绩效激励与考核机制,激发一线员工降本增效内生动力。强化审计监督效能,定期对补贴资金使用合规性、效益性及各项成本管控措施落实成效进行内部审计或引入第三方审计,确保资金高效利用,成本控制目标达成。
六是激活造血功能,缓解财政压力。力争将基础配套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及新建政府投资性项目同步规划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南河、万缘、下西、上西、东坝、袁家坝、大石、工农等人口密集片区的公交首末站及枢纽,不断完善交通枢纽网络布局,实现跨区公交高效接驳。积极争取物业租赁、广告经营、巡游出租车、网约车、共享电单车及市政部门租赁用车等业务资源,打造以公共交通运输为核心的多元产业链,全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企业生存、造血能力,减少对财政补贴的依赖。
(作者:牟春华,系四川省广元市交通发展集团董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