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选人用人要加强党性鉴别

党性是共产党人的鲜明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和普通群众的根本标志。 把好新时代选人用人关口、准确识别干部党性,须炼就一双政治“慧眼”,坚持“实”察日常、“准”辨一线、“深”析多维,全面、客观、精准描绘干部忠诚度廉洁度画像,真正把那些对党忠诚、德才兼备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实”察日常,淬炼忠诚本色。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是检验党性坚强与否的第一标准;而干部的日常表现,是言行的“记实本”、工作的“信息库”,更是政治底色的直接反映。鉴别干部对党的忠诚是否绝对,关键要“实”察日常,看其言是否知行合一,观其行是否表里如一,察其心是否始终如一。组织部门要综合运用政治素质考察、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谈心谈话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掌握干部日常表现,精准识别其政治立场、政治定力、政治表现,深入考察其思想境界、党性原则、道德修养、忠诚度和廉洁度。要重点检验干部在重大事件、敏感节点的立场选择与风险预判能力,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领悟和转化落实能力,以及是否忠诚老实,是否存在权力观扭曲、甘于被“围猎”等问题,真正把政治上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好干部选出来,坚决将政治立场动摇、言行不一的干部挡在门外。

“准”辨一线,检验为民成色。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识别干部,要“准”于观察,察在经常,考在一线,检验为民情怀是否深厚。越是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关键事务、重大考验,越能淬炼和彰显干部的政治素养、意志品质、担当本色、为民情怀。一方面,要坚持实干导向,将乡村全面振兴、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基层综合治理等重要领域、关键岗位、工作一线作为分析研判、鉴定识别干部的“主战场”,通过随机走访群众、查看民生项目推进台账、分析信访问题处置成效等方式,开展沉浸式考察、蹲点式调研,全面考察其能否俯下身子倾听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能否直面矛盾啃硬骨头、有效解决群众身边揪心事烦心事。另一方面,要深入考察其境界格局:能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应对风险挑战时是否敢于斗争,在服务群众时是否用心用情,在把握潜绩和显绩关系上是否深谋远虑。全面掌握干部的党性原则、工作作风、精神状态和基层反响,以一线实例、实情、实绩为据,正确评价干部是否做了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以及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深”析多维,透视廉洁底色。清正廉洁是干部的基本底线,也是党性鉴别的必然要求。识别干部,要拓展“考察半径”,“深”入分析,考准廉洁度。要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注重动态比对干部过往与现在、为官与做人、外在表现与内在思想,精准分析识别干部党性修养上的闪光点和潜在风险点。对于存在廉洁污点、作风隐患的干部,要坚决不予提拔任用,严防“带病提拔”“带病上岗”。要加强与纪检监察、巡察、信访、审计等部门的沟通协同,对干部进行全方位“体检”,综合分析干部及核心亲属财产变化情况,确保平时有数、评时有据、评价精准,提高廉洁考察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要延伸考察维度,通过查阅廉政档案、走访社区等方式,深入了解干部“生活圈”“社交圈”,关注“八小时外”表现及社会关系评价,敏锐捕捉有效信息和关键线索,全面检视干部日常表现,真正做到于细微处察德辨才、于关键时看德识才,从严从实做好党性鉴别。(云南省巧家县委组织部 张纾瑀)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