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回头看”工作。不少地方出台规定,大力精简会议数量、压缩会议时长,甚至推行“无会日”“无会周”或“无会月”,让干部们摆脱“会海”的束缚。对年轻干部而言,这不仅只是减少工作量,还意味着工作重心和方式的转变。因此,年轻干部应主动适应、积极作为,在“无会”时光里奋力书写“有为”篇章。
破解“思想关”,从“会场依赖”到“现场自觉”。“无会”绝非工作真空,而是将主战场从“纸上议程”转向“一线实践”。年轻干部初入基层,容易误将“参会频次”等同于“工作价值”。制度减负后,首先要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坚决破除对“以会代干”的依赖,认识到“减会”的本质绝非降低工作标准,而是腾出时间精力狠抓落实。同时,要树立鲜明的问题导向,主动走出办公室,深入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社区网格中去,从群众的急难愁盼中发现真问题,在矛盾冲突的最前沿寻找突破口。与此同时,要同步校准政绩评价标尺,工作成效的评价要从过度关注“会议痕迹”转向实实在在的“民生实绩”,把群众满意度、问题化解率、发展贡献度作为核心衡量指标,实现“以实绩论英雄”。
练就“硬本领”,以一线实践锻造过硬功夫。“无会”释放的宝贵时间,正是年轻干部提升本领的好时机。一方面要练好调研的基本功,践行“四不两直”工作法,沉下心去摸实情。调研前要备好功课,了解政策背景、梳理矛盾清单,调研后及时整理,建立问题台账、推动成果转化,确保察到实情、拿出实招。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独当一面的执行力,多到工地、田间等基层一线现场办公,遇见问题即时研判、当场决策,实现从被动“二传手”向“主攻手”的角色跃升。同时,更需涵养情系群众的服务情怀,以“无会日”作为融入基层、贴近百姓的契机,学会用乡音俚语解读政策法规,在拉家常中洞察民生需求,在用心用情解决好“一家一户小事”的过程中,不断取得群众信任,练就“共情式服务”的真本领。
强化“机制链”,让“无会”制度成为成长沃土。年轻干部不仅是减负的受益者,更应成为制度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参与者。年轻干部要当好制度执行的“监督员”,及时发现并反映“工作群过度派单、非工作时间变相开会”等“明减暗增”的隐形负担问题,助力制度真正落地。要争做工作流程的“优化者”,积极建言献策,主动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建立健全“一会一主题、一事一方案”的简约高效会风。此外,还要积极融入互助共进的成长“生态圈”,善用“导师帮带”机制,虚心向老同志请教群众工作的经验;积极参与跨部门交流研讨,在思想碰撞中迸发创新点子。敢于主动公开自己“无会日”的工作计划与成效,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评议,从而有效形成“减负松绑—真抓实干—效能提升”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