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筑牢小型水库安全度汛防线,7月20日前后,河南省辉县市小型水库服务中心克服点多面广困难,精准高效向石峪沟水库、白甘泉水库、龙门水库等辖区内20座重点小型水库配发防汛抢险物资。中心工作组逐库配送编织袋、铁丝、救生绳、救生衣、救生圈、雨衣、雨靴、雨伞等关键防汛物资,为一线防汛人员提供了坚实的装备保障,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面对今年以来“旱涝急转”的严峻考验,河南省辉县市水利局全体干部职工坚决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科学调度、精准施策、勇于担当,在抗旱保灌与防汛备汛工作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抗旱保灌:科学调度守护粮食安全生命线
今年入春以来,河南省辉县市长期无有效降雨,土壤墒情持续下降,境内山丘区26.6万亩农田灌溉用水紧张。“春灌是夏粮丰收的关键,绝不能让一亩地因缺水减产。”这是辉县市水利局干部职工年初立下的军令状。
辉县市水利局迅速启动水资源应急调度机制,抽调12名技术骨干成立调度专班,严格执行“一日一碰头、三天一调度”制度。统筹南水北调干渠、中小型水库、地下水等多水源,绘制覆盖全市13个乡镇的“灌溉作战图”,用红、黄、绿三色标注缺水等级,实施“靶向供水”。针对薄壁镇3000亩麦田灌浆期缺水问题,水利局干部职工争分夺秒铺设3公里应急输水管道。施工队在零下3摄氏度的低温中连夜作业,克服严寒,仅用48小时完成通水任务,保障了小麦关键生长期用水需求。
截至8月份,全市累计科学调度水资源4812万立方米,保障29.95万亩次耕地灌溉用水,基本实现了“能浇尽浇、应灌全灌”的目标。麦收季,麦浪一片金黄,种粮大户送来“水润良田,情系百姓”的锦旗,是对水利工作的充分肯定。
防汛备汛:万全准备筑牢安全防线
7月,北方进入主汛期,辉县市辖区内23座重点小型水库成为防汛关键阵地。鉴于这些水库多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工程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水利局干部职工始终秉持“防汛无小事,责任大于天”的高度责任感。
7月上旬,小型水库服务中心启动防汛物资“精准配送”行动。工作人员不畏点多面广、山路崎岖,为石峪沟、白甘泉、龙门等20座水库逐库配齐编织袋、铁丝、救生绳、救生衣等关键物资。向海拔600多米的石峪沟水库运送物资时,运输队冒雨在泥泞山路推车前行,3公里路程耗时两个多小时,只为确保关键时刻物资“拿得出、用得上”。
在配发物资的同时,水利局干部职工对水库工程设施进行了全面“体检”。重点检查溢洪道坝体结构稳定性、排水沟畅通状况、输水闸阀运行可靠性等核心设施,建立“一库一档”隐患台账。在白甘泉水库,工程技术人员巡查发现溢洪道存在细微裂缝后,立即组织紧急整修,消除隐患;在龙门水库,工作人员乘橡皮艇进入输水隧洞排查渗漏,并徒手清理排水沟枯枝。累计巡查1200多公里,发现并完成整改隐患23处,切实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恪尽职守:以战时状态践行初心使命
今年主汛期以来,辉县市水利局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值班室成为“作战指挥中心”。通过电子屏实时监测65个雨量站、4处水位观测点数据,每小时更新分析一次,确保预警及时、响应迅速。值班人员全天候在岗,全身心投入工作,高峰时日接听电话逾百个,从雨情预报到群众咨询,再到部门联动,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该局持续强化水库、堤防等重点水利工程的巡查防守和险情应急处置,增派巡查力量,加密巡查频次,及时开展水工程修复和应急除险加固;同步压紧压实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责任,全力防范化解风险;严格落实预警“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应转尽转、早转快转”,并提前组织危险区域群众转移避险安置。
面对防汛抗旱双重压力,河南省辉县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玉明强调:“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临战、迎战’状态。无论是抗旱保灌的‘水不够用’,还是防汛救灾的‘水不能多’,根本目的都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这条生命线。”
从全力应对春旱“炙烤”到严阵以待主汛期“大考”,河南省辉县水利干部职工始终以水为令、向险而行。下一步,辉县市水利局将持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推进智慧水利平台建设,以更科学的调度、更坚实的防线、更贴心的服务,为辉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水安全保障,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辉县大地落地生根。(河南省辉县市水利局 韩加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