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湖南衡阳:施足底肥 保育移风易俗果香万家

——“实践站里扬新风,移风易俗‘衡’文明”工作综述

近年来,湖南省衡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相关会议精神,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内容加以推进。依托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主阵地,大力开展“实践站里扬新风,移风易俗‘衡’文明”系列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乡风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定准“路线图”整体推进。2023年,《衡阳市“移风易俗‘衡’文明”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出台,12个市直相关单位和12个县市区、2个园区联动,整体推动“凝心铸魂培育、婚丧礼俗整治、道德风尚提升、乡村文化振兴、文明村镇提质”五大行动。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全市年度重点工作予以推进的同时,在一个县选取一个示范乡镇,在一个示范乡镇选取一个示范村,采取“因地制宜、试点示范、带动一片”的方式,先行先试,待经验成熟后再逐步推广,形成了一大批典型案例,央媒推介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移风易俗典型经验17次。近年来,全市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7800余场次,惠及群众110余万人,红白事平均花费下降30%以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勤俭节约”成为新时尚。

宣传“多维度”积极引导。衡阳市将“思想引导”作为移风易俗工作的关键,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引导推动党员群众在思想深处转变旧观念。集中宣讲,“家常话”讲清“大道理”。各地依托屋场恳谈会、文明实践“四会一课”、文明实践夜校等阵地集中宣讲,从经济负担、社会风气、家庭关系等角度,用“土味方言”讲清“大道理”。常宁市官岭镇通过“邻长夜谈”,采用“谈厚养薄葬‘对比着’讲,谈喜事新办‘算账式’讲,谈邻里和谐‘举实例’讲,谈抵制高价彩礼‘现身说法式’讲”“四谈四讲”工作法,将移风易俗理念讲到群众心坎上。文化助力,“小节目”引起“大共鸣”。各地充分发挥群众主动性和创造性,整合文艺院团力量,创作编排一大批小品小戏、小歌小舞、快板说唱,将本地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孝老爱亲文化、尊师重教文化等文化元素与移风易俗理念融合其中,通过进村、进湾场巡演,让文明新风润物无声。衡山县白果镇开展了“岳北山歌、衡州花鼓戏、衡山皮影戏”等民间非遗文化的移风易俗节目巡演,受到群众点赞。科技赋能,“新平台”发挥“大作用”。各地把原有的“村村响”广播阵地利用起来,定期播放由市文明办联合市属院团创编的“快板十唱  移风易俗‘衡’文明”,其通俗易懂的内容让群众记忆深刻;充分利用抖音、微视、哔哩哔哩、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把创作的或看到的移风易俗音视频转发出来、推送给村里人,让宣传更直观。南岳区衡岳社区,依托“祝融街道”微信公众号开设“移风易俗微课堂”,发布短视频单条播放量达8000次,转发超500次,解答群众咨询200余人次。

做好“传帮带”有效践行。衡阳市把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带领群众”作为移风易俗工作的行动路径,通过“党员带群众、干部带老乡、五老带邻里”的模式,达到成风化俗的实效。一是党建引领,筑牢移风易俗“桥头堡”。各地充分发挥村(社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主题党日“必学内容”、组织生活会“必谈议题”,建立党员干部“带头简办红白事、带头抵制高价彩礼、带头破除封建迷信”“三带头”机制,结合片组临“三长制”,将移风易俗工作精准落实到村民小组。南岳区祝融街道衡岳社区划分“党员责任网格”,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党员积分管理;衡南县栗江镇构建“党委统筹、支部主抓、党员带头”工作格局,通过每月主题党日,开展“移风易俗大家谈”专题讨论,强化思想引领。二是党员带头,推动移风易俗“践于行”。各地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带头落实“承诺制、备案制、公示制、责任制、问责制”“五项制度”和婚丧嫁娶“十不准”红线、底线,在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上公开承诺率先示范,并接受群众监督,形成了移风易俗“干部带头、群众跟上”的良好氛围。衡阳县井头镇2000余名党员干部带头简办200余起红白喜事,平均每起节省3万元以上,婚丧报备率100%。雁峰区岳屏镇山林村全村116名党员实行“党员包户责任制”,通过设岗定责,带动23个村民小组践行移风易俗理念。三是五老认领,打通移风易俗“最末端”。通过组织召集、村组发动,把各地“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德高望重的老人”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其“人熟、地熟、事熟、有威望”的优势,每人认领一个湾场或一个家族,通过参与宣讲和“爱邻、睦邻、敬邻”活动,用声望震慑等方式,带领身边邻居和家人率先垂范。蒸湘区雨母山镇雨母村“五老示范团”,通过打“感情牌”、算“经济账”一套“组合拳”,有效制止了“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行为。衡阳县曲兰镇木山村“五老规劝队”遇到红白喜事第一时间介入,讲明勤俭节约的好处和意义,一场红白事让户主节约3万至5万。

激活“自治力”积蓄动能。衡阳市坚持把激活“基层自治力”“群众自治力”作为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效能,让弘扬文明新风有理有据,让抵制陈规陋习理直气壮。一是划出“硬杠杠”。由各地文明办、农业农村局、民政局牵头,对村规民约修改完善加以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对红白喜事多少桌、每桌餐费标准、彩礼上限、烟酒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彩礼上限6万元”“丧事酒席≤10桌”“红事宴请1天”“白事不超3天”等“明码标价”的标准被写进村规民约,让移风易俗“软倡导”变为“硬约束”,受到群众拍手称快。衡阳县曲兰镇木山村推出“五不准一补贴”制度,取消了10余项传统丧葬环节,改为统一开展追思会,同时,对经济困难家庭给予误工补贴,让村规民约既有刚性约束,又饱含民生温度。二是管出“新气象”。实现“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四会”和“四章程”基层全覆盖,把村干部、五老、道德模范、好人代表、乡贤等充实到“四会”队伍中,担当“文明监督员”“红白事管理员”,长期活跃在抵制陈规陋习、劝导监督一线,因办事公道、方法得当受到当地群众高度认可,“有‘四会’成员管着,移风易俗有底气”成为普遍共识。耒阳市三架街道红白理事会针对红白事引起的环境问题收取适量保洁押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操大办”;雁峰区岳屏镇山林村针对“天价彩礼”问题,红白理事会成员主动当“媒人”,牵线搭桥协调双方家庭理性沟通受到群众点赞。三是监管“全链条”。各地红白理事会积极实行“事前介入引导、事中参与监督、事后跟踪反馈”的“三介入”工作法,对红白事全程监督;配套使用标准化红白喜事登记本,对宴席规模、费用支出等关键指标进行全程记录,一旦发现违反移风易俗规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第一时间介入劝导、督促整改,同时,积极落实移风易俗红黑榜等奖惩制度,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常宁市曲谭街道金塘村借助“互联网+”模式,积极打造数字化移风易俗云平台,接入村内重点区域的监控设备,逐步实现移风易俗工作智能化管理。衡阳县井头镇通过红白理事会“全链条”管理,一年内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同比下降65%以上。

打破“旧习俗”广育新风。衡阳市坚持“立破并举、协同推进”的思路,在抵制陈规陋习、破除不良风气,积极倡导文明新风,通过“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举措,让移风易俗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集体婚礼:树立正确婚姻观。在春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和阳历“5.20”“5.21”等寓意好的日子,组织举行集体婚礼,由县级以上分管民政工作领导主持婚礼,并在婚礼现场举行集体颁证、发放家庭教育手册、邀请金婚老人讲婚恋等活动,既让新人有“面子”,又让婚礼有“内涵”,“政府给办仪式”的排面“圈粉”“种草”许多年轻人。近几年,耒阳市、衡东县、衡山县、祁东县、石鼓区集体婚礼为年轻人追捧,南岳区南岳里等景区成为集体婚礼首选地;特变电工衡变公司从2000年开始连续20余年为370余名职工举办集体婚礼;很好地弘扬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引导适龄青年以“仪式感”传递“新风尚”。集体寿礼:遏制盲目攀比风。各地充分依托“敬老院”“老年驿站”等阵地,广泛举行60岁以上老人集体寿礼,邀请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参与主持,并与村支两委和志愿者一起为老人唱生日歌、说祝寿词、表演节目,一块蛋糕、几根蜡烛、集体活动让老人过生日节俭而隆重,让老人既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又感受到了街坊邻居的温暖,还节省了开支和人情钱,得到了村民的支持与点赞。衡东县新塘镇潭泊村连续3年举办“集体祝寿树新风”活动,通过“戏曲祝寿+家风分享+爱心义诊”形式,传递喜事新办理念。石鼓区黄沙湾街道青石村成立“爱心乡贤会”,连续两年邀请70周岁以上老人举办“寿宴”,用烟火温情弘扬“尊老爱老敬老”传统美德。生态安葬:破除“厚葬示孝”旧观念。全市在殡葬改革中积极推行“生态安葬”服务,推出树葬、草坪葬、花坛葬三种方式,鼓励逝者家属以丧事简办、拥抱自然的方式送别亲人。同时,为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家庭给予1000至1500元的奖补激励,至今已累计惠及2.3万起,发放奖补资金超过3000万。8年来,市民政局已累计为359位逝者提供了免费的生态安葬服务,引导社会厚植“厚养薄葬”新风尚。同时,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持续开展活人墓、豪华墓专项整治行动,破除殡葬陋习。

传承“好家风”厚植沃土。衡阳市高度重视“家风家教”在移风易俗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设“家风馆”集中展示古今“好家风”,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家书征集”“好家风巡讲”活动,进一步涵养良好社会新风。家族约定,让执行到位。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以家族内德高望重的老者为突破口,由村支两委组织集中进行移风易俗宣传培训,再由包组村干部和老者一道深入湾场,召集家族人员在村规民约的基础上讨论制定该家族红白喜事俭办的具体细则,并将其写进家风家训,由家族人员共同监督执行。通过族内监督,让移风易俗理念更深入人心,更能执行到位。衡南县栗江镇渔溪王氏家族深挖“忠孝耕读”家训时代价值,每年高考季举办高考优秀学子座谈会,通过“学子诵读族规家训”“德高望重老人讲家风”等活动,为青年一代传承“忠孝为本、耕读传家”治家理念,引导他们牢记祖德、继承遗志、传承美德,激励青少年崇德向善的同时,在全镇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祠堂升级,释放“新能量”。各地积极拓展祠堂的时代新功能,在保留现有祠堂祭祀祖先传统功能的同时,在其中建家风馆、展示崇德向善典型事迹供族人学习;将闲置的祠堂融入新时代文明元素,赋予其新的功能与内涵,巧妙融入移风易俗、禁毒拒毒、清廉文化等宣传教育内容,使其成为传承文化、教化乡里的重要阵地。耒阳市三架街道三桥社区陆家祠堂成功转型为禁毒教育基地,元木村新杨家祠堂被打造为“清廉屋场”,七岭社区黄泥嘴祠堂实现六姓同宗和谐共处,“祠堂新用”成为传播文明、凝聚共识的重要方式。孝老爱亲,搭建“连心桥”。各地以“孝德文化”为突破口,聚焦老人实际困难,依托“银龄关爱驿站”“孝亲食堂”“银发乐园”等阵地,组织文明实践志愿者为独居老人提供助医陪诊、爱心送餐等“一站式”关怀,并通过微信视频、家庭监控视频与老人孩子连线,引导在外子女将“孝在日常、贵在真心”理念深植于心;同时,把殡葬改革、婚事新办等政策融入日常活动,潜移默化转变老人思想,通过“大手拉小手”让“厚养薄葬”理念影响几代人。衡山县白果镇19支特色志愿服务团队近1700志愿者重点开展敬老爱老服务,岳北村“老年驿站”成为远近闻名的移风易俗宣传阵地。珠晖区茶山坳镇金甲村,精心打造“母亲谷”孝文化品牌,进一步涵养“孝老爱亲”文明新风。

善用“新思维”多向发力。衡阳市重视移风易俗惠民利民的“参与感”,通过“让利于民、以利导之、服务群众”达到成果共享的“双向奔赴”,与润物无声中成风化人。一是精彩活动引领。各地依托乡村小舞台、运动场、文化活动室、道德讲堂等文明实践阵地,以“我们的节日”文明实践主题活动为抓手,通过“乡村春晚”“村BA”“三下乡”“小品小戏展演”“龙舟赛”“广场舞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文化文艺味”消解“陈规陋习味”,“上牌桌”的人少了,“上球场、上舞台”的人多了,让群众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从“吃喝风、打牌风”等不良习俗中抽身出来。耒阳市三架街道自2023年起连续举办两届由群众自编自演的“乡村春晚”,生动展现文明新风,深受群众喜爱。南岳区祝融街道衡岳社区,采取“节庆IP+文艺赋能”浸润模式连续12年举办“社区文化节”,创新推出移风易俗原创节目36个,线上线下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二是榜样带动示范。各地常态化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等“好”系列、“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移风易俗文明户”等“文明”系列和“道德模范”“衡阳好人”等“模范好人”系列典型选树活动,依托各文明实践阵地,定期邀请先进典型开展事迹宣讲,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促进移风易俗理念入脑入心见行动。祁东县每年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夜校平台,举办移风易俗大讲堂及“身边的文明”故事会20余场,推动形成向上向善、争当先进的良好风尚。衡东县新塘镇全村共涌现出致富星、孝老星等各类先进典型36人,形成“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应。三是积分超市助推。近年来,全市一盘棋,通过“以‘一站一超’为点、以‘七大类别’为纲、以‘民主评议’为要”的方式经营“道德积分超市”,引导群众以储存文明积分形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建设文明实践站时,同步建立“道德积分超市”,同时健全组织架构、建立规章制度、出台管理办法,鼓励引导群众参与移风易俗、公共服务和志愿服务,储存道德积分,用积分换实物、用积分换服务、用积分换实惠,实施以来,很多乡风文明建设“钉子户”逐渐变成“星级文明户”。同时,导入超市管理理念,设立“文明、奉公、忠孝、友善、诚信、勤奋、节俭”7大类160余项标准,采取“正+负”积分制与实物兑换相结合形式运行,比如在抵制不良民风方面,对不孝老敬老、打架斗殴、聚众滋事等行为,每次扣10至20分,并列入道德“红黑榜”予以公示。把先进典型发布在“厚德义举榜”“厚德星级榜”上扩大影响,让好人典型“走到前台”。“道德积分超市”运营以来,仅衡阳县一个县一年少办简办红白喜事超过1.6万起,节约费用超5亿元。

文明浸沃野,乡村沐新风。从城市社区到广袤乡村,衡阳市以制度破题、以文化铸魂、以实践育人,成功推动移风易俗从“政府倡议”内化为“群众习惯”,从“点上开花”迈向“全域结果”。下一步,衡阳将持续深化三年行动,以更实举措、更新形式、更强合力,让文明乡风在雁城大地深深扎根、枝繁叶茂,为全省、全国移风易俗工作贡献可借鉴、可推广的“衡阳经验”与“衡阳力量”。(刘长河)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