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党群服务中心突破“重挂牌轻运营”的惯性思维,以“办公区域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运行管理标准化、党群活动常态化”为理念,推动物理空间向服务阵地转变、单一功能向集成平台升级,让“红色枢纽”成为凝聚党心民心的“暖心家园”,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能。
从“行政空间”到“人气磁场”:让阵地吸引力直抵人心
党群服务中心的生命力,在于与群众需求的“同频共振”。打破“门难进、事难办”的刻板印象,关键是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让阵地真正“活”起来、“热”起来。 暑期“看护难”是双职工家庭的急难愁盼。党群服务中心主动整合学校师资、志愿者力量,开出“暑托班”这剂“良方”——既有作业辅导的“刚需服务”,又有美术、书法等特色课程的“增值供给”,实现“托”有所“管”、“管”有所“教”的良性循环,让家长安心、孩子开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奔波与不易,同样被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骑士加油站”的出现,用“5+X”服务套餐传递城市温度:充电、饮水、休息等基础保障解决“燃眉之急”,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增值服务铺就“成长之路”,让外卖骑手、快递小哥在街巷穿梭间,总能找到一个“温暖的港湾”。
从“单一供给”到“全龄友好”:让服务集成力覆盖民生
党群服务中心的价值,更在于成为服务群众的“综合平台”。聚焦民生痛点,整合多方资源,才能实现“进一扇门,办多样事”的便民实效。“一老一小”的幸福,是民生温度的重要刻度。针对老年人,健康体检、助餐送餐、文娱活动等服务让“老有所乐”落地生根;面向儿童,“四点半课堂”“亲子阅读角”等场景让“幼有所育”触手可及,用精准服务托起“夕阳红”与“朝阳暖”。“共富工坊”的创新,则为群众增收致富搭起桥梁。通过联合企业、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为低收入群体、残疾人等提供灵活就业机会,让“家门口就业”从愿景变为现实,让每个人都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治”:让多元耦合力激活治理
党群服务中心的效能发挥,离不开运行模式的创新。构建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才能让“红色阵地”成为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红色管家”的下沉,让服务触角延伸到网格末梢。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先锋岗,鼓励党员认领服务项目、下沉社区网格,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让党员成为群众身边“看得见、找得到、靠得住”的“排头兵”。“三方协同”的机制,凝聚起治理合力。“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定期召开议事会,针对小区管理、设施维护等难题共商对策,实现“小事不出社区、矛盾就地化解”,让治理从“各管一段”变为“齐抓共管”。热心居民、退休干部、大学生等群体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活跃在社区服务的各个角落,用“人人参与”的热情,浇灌出“人人共享”的治理成果,让基层治理真正成为群众的“分内事”。
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家园”,从“单向服务”到“多元共治”,党群服务中心的“新”变化,折射出基层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型。唯有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才能让“红色阵地”持续焕发生命力,为基层治理凝聚起源源不断的“向心力”与“战斗力”。
(浙江省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 刘艳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