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持续擦亮作风建设这张“金色名片”

加强作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对加强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征程上,要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政治能力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要构建“三位一体”政治能力提升体系,即在思想淬炼上深耕,建立“第一议题”学习机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常设课题,筑牢政治理想“压舱石”;在政治历练上细作,实施年轻干部“政治三力”提升计划,积累辨别政治是非的“火眼金睛”;在实践锻炼上发力,建立领导干部政治能力评估体系,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标尺,建立政治生态“显微镜”分析制度,从一顿饭、一张票等小事小节中察辨政治偏差。

系统思维重在构建“四责协同”机制,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书记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要形成闭环链条,全周期管理体系;辩证思维强调抓住“关键少数”与管住“绝大多数”的辩证统一,既要紧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这个“头雁方阵”,又要通过联动监督覆盖基层“神经末梢”;底线思维要求建立作风问题“红黄蓝”预警机制,运用大数据手段构建“四风”问题监测模型,开展作风建设“解剖麻雀”式调研,形成“一领域一策”治理方案。

作风建设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发展实践上,要重点构建“三维”实践能力提升体系,实施干部能力“迭代工程”,围绕新发展格局设置“现代产业体系”“共同富裕”等专题培训模块,补齐能力短板;在为民服务维度,深化“民呼我为”机制,推行领导干部“四不两直”调研法;在风险防范维度,开展“防风险、补短板”专项行动,建立作风建设“回头看”制度,对反复出现的问题实施“靶向治疗”,要特别注重把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发展动能,建立重点工作“赛马机制”,通过“月晾晒、季比拼、年考评”推动干部在实战中强本领。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