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深入一线锤炼基层治理本领

基层是与人民群众直接联系的场域,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也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地方。基层党员干部身处治理一线,应始终“以百姓心为心”,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努力开创基层善治新局面。

理得清“复杂矛盾”。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处理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关系群众冷暖的“大事”。面对“家长里短”的琐碎事、“针头线脑”的麻烦事、“急难愁盼”的揪心事,基层干部要掌握“抽丝剥茧”的真本领,练就“庖丁解牛”的真功夫,学会在复杂局面中找准症结、在繁杂工作中分清主次、在千头万绪中把准方向。要区分“个体特殊需求”与“群体普遍诉求”,辨别“即时性困难”与“长期性问题”,研判“表象反映”与“深层矛盾”,将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以钉钉子精神逐个击破、逐项化解,让每一项决策都精准对接群众的“心窝子”。

听得懂“群众声音”。基层一线能听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最真实的声音,不论是“心里话”,还是“牢骚话”,都是反映基层治理成效最真实的“晴雨表”。基层干部要带着“空杯心态”,以“拜群众为师”的姿态走进群众,在田埂上与农民算“收成账”,在车间里与工人聊“烦心事”,在菜市场听摊主说“经营难”。练就群众语言“解码”能力,既要听“顺耳话”,更要容“逆耳言”,既要听懂“表面意思”,更要捕捉“弦外之音”,学会从“抱怨声”中找短板,从“建议声”中寻良策,让每一个“潜台词”都能成为基层治理的发力点,推动治理更有温度、决策更有精度、服务更有力度。

走得进田间地头”。基层干部若只在办公室“纸上谈兵”,就会与群众需求“隔靴搔痒”。基层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摒弃“坐在车里转、隔着玻璃看”的形式主义,放下“官架子”、甘当“小学生”,搭建“村民议事会”“社区智囊团”等平台,既要当好“信息收集员”,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更要做好“解题规划师”,以“解剖麻雀”的耐心把群众的“土办法”“金点子”收集起来、推广开来。同时,建立“成效回访”制度,解决问题后再到群众家中“回头看”,确保政策红利真正落到实处,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