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减形式之负 增担当之能

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基层干部唯有准确把握政策初衷,主动作为,才能真正让“减负清风”在基层劲吹,让务实高效的新气象在基层焕发。

树牢“为民务实”之初心,甄别减负与懈怠的界限为基层减负不是为基层“卸责”,更不是给庸政懒政留借口。减负的本质,是激励担当实干,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干实事、谋发展。基层干部要学会从群众需求中找方向、从工作成效中找答案,主动甄别哪些是必须履行的刚性任务,哪些是可以合并简化的程序要求,杜绝“怕担责就不作为”的思想倾向,不能因“减负”之名行“懒政”之实,更不能把“少开会、少填表”误读为“少干事、不担责”。

练就“精准高效”之本领,破解减负与效能的错位当前基层工作任务繁杂,尤其在应急处置、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需要干部有良好的统筹能力与执行能力。减负的落脚点不在于“减了多少”,而在于“做得更好”。这就要求干部打破“材料等于工作”“痕迹等于成效”的惯性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面对社区治理难题,加强数据化分析与群众需求对接,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巧用数字化办公平台推动工作高效协同。唯有聚焦实效,推动考核机制从“看材料”向“看实绩”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减掉无效负担,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用在“跑现场”“解民忧”上。

坚持“责任共担”之意识,推动减负与担当齐发力形式主义的根源不仅在“上”压得多,也在“下”推得快。构建减负长效机制,需要上下同责、同频共振。上级部门要转变管理方式,坚持“把实情当成绩,把实干者撑起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基层敢闯敢试;基层干部也要勇于担当,既敢于向上反映不合理要求,也敢于改革流程、优化执行,推动减负变“常态”不变“口号”。只有上下一体共担责任,形成“简政减负”的治理合力,才能为基层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基层减负不是“一减了之”,而是一场持久的作风革命。作为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广大基层干部应当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镜,常自省、常自警、常自励,在减负中凝聚干劲、激发动能、释放活力。减掉的是形式,增添的是实效,松开的是束缚,打开的是格局。唯有持续优化机制、锤炼作风、提升能力,才能真正将基层减负政策转化为群众满意的服务成果,书写担当实干的时代答卷。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樟潭街道办事处  吴正超)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