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学好用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 杜志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使命,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施一系列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长远性的重大举措,系统回答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日前,《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出版发行,该书收入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至2025年4月期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集大成,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学好用好《文选》,对指导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推动全球生态治理进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在于生产力发展与实践水平提升。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必将造成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人类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人与自然的互动方式,只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不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中国实践,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重要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这一重要思想彻底打破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明确二者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突破了传统发展观的认知边界;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推动发展理念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深刻转型,构建了超越传统工业思维的新理念和新范式。这不仅是发展路径的创新,而且是文明范式的升华,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为解决生态危机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思想智慧。中华民族素有尊重自然的传统,从哲学思想到生产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智慧。例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道法自然”的实践观、“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节制观,以及“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生态伦理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约理念等。这些思想观念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而且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底色,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源泉。新时代以来,面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剧与传统发展模式瓶颈的双重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自然的优良传统,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的思想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以系统化改革推动发展范式重构,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科学论断,构建起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框架。既强调生态环境的固有价值,又赋予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文化底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当前和今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鲜明的实践导向,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绘制了清晰、系统、可操作的“路线图”,指明从理念到行动的具体实践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和世界影响力持续提升,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生态环境承受较大压力,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空间被侵占、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弱化等问题凸显。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仍然存在。

针对这些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采取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一是完善生态环保法律制度体系,筑牢生态环境保护的“四梁八柱”。全面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等特殊区域保护法律法规,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实行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建立起最完备、最务实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二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开展两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兑现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三是部署实施“美丽中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绿化行动”“三江源保护”“耕地保护”“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长江“十年禁渔”、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等,均取得明显成效,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从根本上转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更加注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推进,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不仅如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时代以来,我国着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形成稳定持久的治理格局,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在顶层设计方面,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通过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约束性制度,划定不可逾越的生态安全边界,构建覆盖全链条、全要素的治理网络。通过开展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员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宏阔的战略视野、清晰的远景目标和推动发展方式根本转型的路径设计,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破解全球环境治理难题、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使全球逐渐意识到生态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迫切需要在发展中寻求保护,以更好地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稳定。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已成为现代世界和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各国共同面对、携手应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探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推进,既是对工业文明引致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又实现从被动应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到积极推动“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和谐发展的重大转变。摒弃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可以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既保持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文选》强调,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努力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些重要论断表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摒弃了狭隘的自身利益至上思维,真正做到以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倡导共同守护地球家园,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为推进全球环境保护作出重要贡献。从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实施、作为主席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到推动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行动,中国始终致力于践行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目标,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中国积极引领世界能源转型,成为清洁能源发展的全球标杆。中国新能源技术快速迭代,量产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不断提级、兆瓦级风电整机技术已形成多条成熟路线、新能源汽车专利数全球领先等,以创新优势不断推动相关绿色产品和项目成本下降。例如,中国生产的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板正在点亮津巴布韦的农村;高性价比电动汽车越来越受欢迎,在众多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球总增量的六成;过去10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力量,以及不确定性世界当中的确定所在,对于维持全球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文选》系统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原创性贡献,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必将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陈慧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