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安徽省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同志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乡村是承载热忱的沃土,土地不会辜负每一个有心人,广大青年干部要以徐淙祥为榜样,厚植为民情怀,扎根平凡工作,潜心研究、躬耕不辍,努力在时代的浪潮中永葆初心,在“敢做、能做、想做”的使命呼唤下勇于担当作为,让每一颗“种子”拔节抽穗,蜕变为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共富的“麦浪”,将文章真真切切书写在祖国广袤大地上。
致敬“躬耕者”笃行不怠的奋进精神。从书生意气到年逾古稀,五十余年日升日落,不变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务实作风。当面临着生产技术差、粮食亩产低的现实困境时,徐淙祥同志毅然从基础农业理论学起,用白手起家的热情和事必躬行的担当完成从“门外汉”到“老把式”的转身,逐步破解小麦种植高产密码。新时代新征程,广大青年干部要学习时代楷模“敢作善为”的勇气信心,体悟“实字为先、干字当头”的深刻内涵。在本职工作中,既要走得过平原,也要渡得了险滩,敢于挑大梁、扛担子,主动向高难度“无人区”勇毅进发,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坚韧丈量梦想的深度与广度。同时,更要深化以学促用、用学相长的自我成长观,用不断“攻书”以求“真经”的勤学态度在工作中持续自我革新,让知识体系在与时俱进中成为干事创业的核心动力。
致敬“躬耕者”知行合一的创新立场。从喷灌水量毫米度到秸秆回收全循环,从连栋大棚到病害预警,每一项农业技术本土化背后是无数次夜以继日的研讨与教学。徐淙祥同志用行动证明了农业创新不能停留在理论,更要让农技在田野里“活起来”,让专业术语在“本土化”中成为农民能掌握的“土话”,在“泥土味”的创新中,真正让技术在土地上扎了根、发了芽、结了果、造福了群众。对广大青年干部而言,要学习时代楷模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接地气、讲实效,主动祛除“水土不服”症状,放下架子参与群众生产生活,变“能说”为“能做”,当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要积极增强创新意识,摆脱“只用老方法”的惯性思维,学习群众智慧,融会百姓方法,善于在合理范围内破旧立新,在走出“舒适圈”的同时开辟出一条群众能走、愿走、好走的“新快线”。
致敬“躬耕者”心系百姓的家国情怀。面对历史上饱受粮食困扰的中国百姓,农业现代化绝非一句口号,而是一份满含热泪的承诺。烈日下,徐淙祥同志一家一户走访,有效化“小田”为“大田”,让大型收割机“擦”去百姓夏收的辛劳。他还积极创建田间学校培育新农人,无私传授种植经验与科学理念,只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百姓事,无小事,广大青年干部要以此种“家国情怀”为指引,靠前站位、主动作为,用实干回应群众呼唤、用实效落实百姓关切,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将人民生活的幸福度、富足感作为考量自身工作第一指标。要慎独慎微,主动克服私心、私欲,自觉用手中权力为最广大的群体谋福利,深刻体悟“显绩”与“潜绩”下蕴含的价值选择,既做惠百姓实事,又做利长远好事,牢记初心使命,力求不负“心中有民、一切为民”的使命情怀。(李真 陈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