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津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高永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实现了思政课程由“单兵作战”向“多科协同”的转化。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简而言之是指“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亦同此理。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精神文明价值,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相较其他专业课程具有先天优势。深入分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对于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尊重体育课程建设自身的规律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尊重体育课程建设自身的规律,是指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有自身特有的规律,这一规律是由课程本身的专业属性和价值属性决定的。任何专业课程本身兼具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精神引领的多重价值,从这一意义上说,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只能是对体育课程本身固有的育人功能、价值导向功能的深度开发。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深入挖掘体育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
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润物无声、成风化人的育人功能。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构成了中华体育精神的主要内容。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包含着乐观自信、超越自我、公平公正、信任宽容等精神价值追求。
充分挖掘体育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育教学必须扭转重知识传授、技能提升,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的错误倾向。具体来讲,体育教学要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肩负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立足体育课程富含思政育人元素和精神文明价值的先天优势,深入挖掘体育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立足教学内容,提炼出课程本身具有的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等精神价值元素,在讲授体育知识、传授体育技能中,要讲出哲理、讲出历史,更要讲出思想、讲出精神、讲出责任和使命,从而真正实现“融道于术”,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成风化人的育人功能。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提升体育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思政”并不是“教书育人”的简单词语转换,“育人”的范畴很宽泛,既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也包括人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等多方面内容,很多内容具有朴素性和日常性。课程思政虽然也以育人为目的,但是它强调的是思政育人,是以专业课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实施为手段,有意识有目的的挖掘、开发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赋予其时代性和现实性,实现对学生价值引领、精神塑造和信仰确立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体育课教师既要具有思政育人的意识,也要具有思政育人的能力。
对于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既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意识,强化“思政”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又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思政”育人相关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人是实践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是课程思政实践活动的实际发起和实施者,只有强化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提升其“思政”育人素养和能力,体育课程思政才能取得实际成效。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和着眼点
人的需要是一切实践活动的观念动力和逻辑起点。能否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是决定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败的关键前提。我们进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度建构、路径探索等一切工作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就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否能够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体育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只有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才能唤起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接受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积极性。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有追求知识、提升技能的需要,同时也有追求身心健康、提升综合能力、确立理想信念的需要,这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依据。但是,只明确了大学生现实需要的内容,并不等于对学生现实需要的有效满足,还需要教育教学合理的实践推进。合理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有效途径。就体育课程思政而言,所谓“合理”就是指对体育课程所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进行深入分析、合理取舍、科学运用,做到既能够回应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又能够回应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同时,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教学素材、教学案例和所运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必须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认知偏好。只有如此,才能提升体育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才能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和目的。
总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我们既需要有积极推进的热情,又需要科学分析,明晰实践进路,只有如此,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取得预期成效。
(本文系天津市“十四五”教育规划课题“需要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研究”:项目号CIE210178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