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需求,鲜明提出“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四大原则,系统擘画了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新时代民生建设蓝图。基层组织要切实将其中的制度设计、政策红利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身边事”“实在利”,推动民生愿景在中国大地上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
筑牢制度基石,兜牢民生底线是根本前提。《意见》着力破除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实施更灵活参保缴费方式,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优化缴费档次与补贴,完善转移接续,重点覆盖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流动性强、收入不稳定群体,旨在提高城镇就业人员职工社保参保率。当前社会保障存在“形式覆盖”但“实质未保”或“保而不全”问题,尤其新兴就业形态和流动人口群体参保率低、断保率高。《意见》着力破除制度性障碍,适应多元化就业现实,推动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的实质跃迁。基层要通过主动服务、简化流程、精准宣传,将“参保”政策大门变为群众“愿意参保、方便参保”的现实通道,让公平保障的阳光真正洒遍每个角落。
扩大优质供给,提升服务效能是核心要义。《意见》多渠道增加普惠托育供给,构建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嵌入式托育和家庭托育点为依托、幼儿园延伸服务为补充的托幼一体体系;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全覆盖,扩大优质高中学位,新建改扩建学校,引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当前“入托难”“入园贵”“择校热”等问题反映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总量不足与分布不均。《意见》通过体系化建设和资源整合,着力扩大普惠性服务覆盖面,提升质量与可及性,缓解家庭焦虑,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夯实人力资本积累基础,进一步筑牢社会公平基石。基层要当好普惠服务的“建设者”和“协调员”,盘活空间资源,搭建供需桥梁,确保托育位、学位等优质资源不仅“建起来”,更能“用得好”、让群众“够得着”。
创新服务模式,精准回应需求是关键路径。《意见》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科学认定救助对象,推进全国核对系统联网;强化动态监测预警,确保应保尽保;深入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加强社保、救助、福利衔接,精准落实困难群体社保代缴政策。传统救助存在“碎片化供给”“被动性响应”“精准度不足”等问题,既易遗漏部分边缘困难群体,更难以充分满足困难群众的多样性需求。《意见》旨在构建更智慧、主动、综合的现代救助体系,提升识别精准度、救助及时性和帮扶温度,有效增强低收入群体抗风险能力,切实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基层作为救助网络的“神经末梢”和“温暖触手”,必须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发现”,用“绣花功夫”精准识别需求,以“暖心服务”回应多元诉求,确保救助政策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将党和政府的关怀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
(浙江绍兴市越城区北海街道办事处 王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