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古城街巷,快递小哥车筐里装着热餐,也载着随手拍下的“民情速递”;午后的近邻学堂,琅琅书声与长者棋局相映成趣……在福建省泉州市,游客遇到这些充满温度的生活剪影并非偶然,而是城市治理深层肌理的自然流露。
近些年来,泉州市深入推进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建设,织密组织体系之“韧”、创新治理机制之“智”、优化服务载体之“暖”,精耕细作,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具象为可感可触、共建共享的幸福日常,聚力打造全域幸福家园,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注入“红色动能”。
织密组织体系
锻造坚强堡垒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如何应对城市社会结构、组织形态不断演进的新形势新变化?作为“晋江经验”发源地、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泉州给出实践答案——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把党组织延伸到传统行政力量难以覆盖的治理盲区和薄弱地带,将执政根基深植于市井日常之中。
泉州市立足强化党在小区治理中的主心骨地位,“一小区一支部”组建党支部2095个,推动小区党支部与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并在居民楼栋、群众志愿团队等设立党小组3216个,逐步形成“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小区各类组织”的融合组织架构,曾经各自为战的业委会、物业、居民组织,在小区党支部这根“绣花针”下,被巧妙编织为一张紧密协同的治理之网。
针对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工业园区,泉州市采取单独组建、片区联建、行业统建、龙头领建、派员帮建等模式,推动成立7818个党组织,同步推动新注册的企业、出资人担任党组织书记的企业100%“党建入章”,实现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相统一。坚持“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全市30个产业链党委如强劲引擎,驱动“三服务四融合”机制高效运转——服务企业、产业、人才,融合园区管理、政务服务、群团建设、创新创业等,推动产业链上企业高质量发展。
城市的韧性,藏于最末梢的感知与响应。按照“便于管理、类别集中、全面覆盖、不留空白”的原则,泉州市优化网格设置,1200余个街巷、商圈、楼宇党组织应运而生,7.4万名党员群众化身街巷长、楼栋长、网格员,穿行于网格之中,收集民情、化解纠纷、传播政策,让党的组织网络延伸至老城街巷的烟火深处、商圈楼宇的繁忙之间。
创新治理机制
构建善治格局
当城市治理步入“精耕细作”时代,如何让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泉州市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制度机制,搭设城市各类群体参与治理的有效载体,有效壮大基层治理“朋友圈”。
在全市45个社区、园区和厂区分布集中的区域,推行党建工作“三区联创”机制——建立片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采取组织联建、治理联抓、资源联享、服务联做、发展联推等措施,协调推动社区民生、企业发展等项目1700多个,有力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将镇街、小区、驻区单位、共建单位全部纳入“合伙人”,515个社区实现党员处级领导挂钩全覆盖。
针对物业纠纷这个城市痛点,泉州市因地制宜开出特色处方:小区党支部化身议事长,每月召集社区、业委会、物业、业主代表召开四方联议会。在小区大物业联席会上,曾经扯皮推诿的停车难、充电烦、管道堵等多个顽疾被一一化解。
快递箱变身“民情收集站”,外卖车插上“平安巡逻旗”……聚焦新就业群体,泉州市创新推出“泉新共治”机制,让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500多个暖“新”驿站、司机之家遍布全城,“以服务换积分”激发快递员、外卖骑手兼任社区网格员,积极参与文明创建,共同绘就人民城市的善治篇章。
优化服务载体
充盈幸福底色
品质城市,共建共享。泉州市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建成949个“党建+”邻里中心,将城市治理的宏大叙事转化为百姓家门口的小确幸。在这里,幸福不再是抽象概念,更是长者食堂升腾的热气、零工驿站跳动的岗位信息、近邻学堂飘出的书声琅琅。生鲜配送、家政服务等生活所需触手可及,“一刻钟便民服务圈”从规划图景走进市井日常,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温馨港湾。
在泉州,“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的服务模式,让民生诉求跑出加速度。实行“小区发现、分级响应、协调处置”工作流程,对群众的诉求和困难,小区党支部能协调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上报社区、街道党组织解决。统筹建设智慧城镇、智慧社区、智慧园区,联动网格化管理、12345等政务平台,集成智慧医疗、水电燃气自助缴费等205个便民服务模块,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广泛开展“在职党员回家”活动,全市5.7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小区报到服务,参与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等组建工作,认领群众“微心愿”“微实事”,成立“海丝先锋”党员突击队、“红色帮帮团”等队伍2002支,常态开展义诊、辅学等志愿服务,惠及小区居民155.1万人次。(本报通讯员 泉组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