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把“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擘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中,城市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硬实力的坚实根基,更呼唤崇德向善精神品格的内在塑造。“崇德向善”是连接城市“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的核心纽带,关乎治理现代化根基与核心竞争力。“崇德向善”标定了城市发展的精神海拔与人文温度,是检验“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是否真正落地的核心标尺,更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时代价值:城市文明的精神坐标
崇德向善是现代文明城市的精神内核,其核心在于引导居民追求崇高道德境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并将其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与更新的全周期,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
回应精神需求,凝聚价值共识。伴随城市化深化与物质丰盈,居民对精神归属、人格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需求日益凸显。崇德向善风尚构建人际和谐、社会信任、个体尊严充分实现的伦理生态,有效纾解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焦虑。尤其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崇德向善成为凝聚社会共识、强化主流认同、筑牢城市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构筑社会资本,提升治理韧性。面对高密度、多元化的现代城市治理挑战,刚性规制的实施成本较高且难以触及伦理根源。崇德向善作为培育社会信任、规范与网络的核心源泉,当内化为市民道德自律时,能显著降低治理摩擦成本。诚信、互助、责任成为社会润滑剂,使基层矛盾更易化解,为城市长治久安构筑柔性治理支撑。杭州“最美现象”的涌现,正是道德力量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体现。
驱动全面发展,赋能永续繁荣。城市的终极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崇德向善的城市环境为激发市民创造力提供了沃土,促使个体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这种道德自觉直接转化为城市核心竞争力,优良风尚优化营商环境,深厚文脉塑造城市品牌。张家港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表明,崇德向善是驱动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引擎。
现实挑战:文明跃升的时代课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斐然。然而,对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新部署以及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当前工作仍存在一些亟需补齐的短板。
道德知行转化有待加强。部分领域存在行为失范现象,影响了社会信任与和谐。一是社会诚信建设面临挑战,商业欺诈、消费侵权、制假售假等个案,对市场秩序和社会信任基础造成一定冲击;二是公共规则意识需要提升,针对占道经营、环境卫生维护、交通规则遵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媒体也进行过相关报道和引导;三是邻里互动与社区参与可深化,邻里交往的紧密度和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尚有提升空间,社区凝聚力建设需持续加强。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道德规范的社会约束力和动员效能,是推进崇德向善城市文明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德治融合呈现深度不足。道德建设尚未在城市治理系统工程中实现系统性嵌入与协同性提升。一是制度融合不够,道德要求未能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决策、社区精细管理、公共服务供给及法治保障,“软要求”与“硬约束”存在“两张皮”现象;二是载体创新滞后,道德教育与实践形式相对传统单一,吸引力、感染力不强,未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场景创设、精准引导与效能评估,制约了其在复杂社会生态中的渗透力。这种融合不足削弱了德治在城市治理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技术异化引发新型风险。数字技术在赋能城市治理与生活的同时,因应用失范、监管滞后与认知不足衍生技术伦理风险。一是网上各类乱象问题如网络暴力、造谣传谣、流量造假等扰乱认知、侵害权益;二是算法伦理困境,信息茧房固化认知割裂,算法歧视潜藏不公,算法黑箱削弱透明监督;三是数据安全危机,个人信息泄露滥用风险增加。这些具有隐匿性、扩散性和复杂性的新型风险,使传统道德规范与治理手段面临严峻挑战,亟待创新应对。
实践路径:精神高地的系统构筑
面对挑战,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整合多方力量,实施精准施策,构建协同推进的工程体系。
强化价值引领,筑牢思想根基。一是深化教育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入国民教育各阶段、社会教育各环节、家庭建设全过程。创新内容供给与传播方式,讲透“崇德”和“向善”的具体内涵,提升价值认同的自觉性与坚定性,促进认知与实践的统一。二是激活榜样力量。大力选树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讲好城市普通人的“凡人善举”故事,用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力量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让向上向善充盈城市每个角落。三是创新文化传承。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脉、红色文化中的丰富道德资源。将仁爱、诚信、礼让、勤俭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及奉献、奋斗等革命精神,融入市民公约、行业规范、学生守则,使之成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创新治理机制,激发德治动能。一是推动德法智深度融合。将明确道德要求有机嵌入城市管理法规、社区公约、行业规范等制度设计,实现“软要求”与“硬约束”有效衔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社会信用体系精准奖惩、志愿服务高效匹配、网络空间有效治理,提升治理预见性、精准性与效能。在严格执法中体现道德导向,在道德教化中夯实法治认同基础。二是升级文明实践平台。建强用好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精心设计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惠民、科技科普、邻里互助、移风易俗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其真正成为凝聚、引导、教化群众的枢纽平台。三是激活基层道德自治。完善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功能,畅通居民参与渠道。引导居民在自我管理、服务、教育、监督中提升道德判断和实践能力。大力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鼓励营造守望相助、和谐包容的邻里文化,筑牢崇德向善的基层基础。
融入空间肌理,拓展实践载体。一是融入规划建设。在城市更新和新区建设中强化人文关怀与伦理考量。注重广场、公园、街道、站点等公共空间的伦理性设计,融入道德主题雕塑、公益广告景观、文化墙绘等元素,营造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环境。完善无障碍设施,于细微处体现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与善意。二是打造文明品牌。健全制度体系,拓展领域,提升专业化水平,打造“志愿之城”;完善征信系统,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诚信之城”;倡导文明礼仪、和睦邻里、关爱弱势群体,培育“友善之城”。厦门通过打造“爱心厦门”品牌,使崇德向善成为城市闪亮名片。三是繁荣向善文化。鼓励创作讴歌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优秀文艺作品。提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与内容品质,使其成为滋养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殿堂。
构建数字文明,清朗网络空间。一是强化平台治理责任。强化法治保障,严惩网络暴力、造谣传谣、流量造假、恶意营销等乱象。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完善审核预警处置机制,倡导文明用网上网。创新技术监管,运用大数据、AI提升失范行为识别处置效率。二是创新网络内容供给。强化优质内容供给,鼓励创作传播思想深刻、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讲好崇德向善城市故事。打造传递主流价值的特色网络文化品牌。深化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公众提升信息甄别力、抵制不良文化,培育理性文明网络行为。三是弥合数字素养鸿沟。聚焦风险防范,重点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意识宣传。倡导自觉自律,遵守法规与公序良俗,践行理性表达、文明互动、尊重隐私。畅通举报渠道,为受侵害者提供援助。
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绝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域之事。它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谋划、持续投入,需要各部门打破壁垒、协同联动、齐抓共管,更需要全体市民的广泛认同、自觉践行和积极参与。古语有云:“城,所以盛民也。”城市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人心的凝聚。当崇德向善的明灯照亮每一条街巷、浸润每一颗心灵,我们定能构筑起新时代中国城市文明的精神高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而持久的道德伟力。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