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整改是推动工作落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环节,容不得半点虚功。只有以“严问责”压实整改责任,用“制度锁”巩固长效机制,凭“硬指标”检验整改成效,在改上见真功,确保改有成效,才能实实在在推动作风建设从治标向治本迈进。
整改责任需用“严问责”压实。责任落实是问题整改的“牛鼻子”,一旦责任链条松动,整改工作便会沦为“半拉子”工程。当前,个别地方将整改任务“层层转发”,看似责任明确实则“击鼓传花”,有的干部则在整改中“挑肥拣瘦”,对易整改的“显性问题”积极响应,对难啃的“硬骨头”推诿扯皮……对此,要压实主体责任,明确每个问题的“整改路线图”和“责任人清单”,打通责任传导“最后一公里”。同时,将整改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分管领域整改成效与职级晋升、评优评先刚性挂钩,织密监督网络,以“责任闭环”倒逼整改落实,确保每个问题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督。
长效整改要靠“制度锁”巩固。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一次整改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弹回潮、卷土重来。一方面,要从思想根源入手,不断将常态化警示教育、谈心谈话等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推进,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修枝剪叶”“驱虫防病”,引导干部管好政治“总开关”、拧紧思想“螺丝帽”。另一方面,要着重建立健全发现问题机制、完善解决问题机制和问题解决效果评估机制,将整改中形成的好经验转化为制度规范,强化监督问责,用制度刚性防止问题回潮。
整改成效需用“硬指标”检验。问题有没有解决,事情办得实不实,关键看效果好不好。效果的检验不是看“材料厚度”,更重要的是“群众满意度”。要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整改成效的“硬指标”,让群众监督评判成为“刚性约束”,以“群众视角”校准整改方向。可以建立“群众参与—问题反馈—整改落实—效果公示”的闭环机制,通过多种形式,让群众看到问题改没改、怎么改的、改到了什么程度。运用线上新媒体平台、线下座谈会等方式实时收集群众意见,让整改情况在政务公开栏“晒清单”,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杜绝“纸上整改”“虚假整改”,真正让群众得实惠、添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