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一条重要经验。
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民心为镜、以民情为尺、以民忧为要,用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累积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让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以民心为镜,检验整改成效。整改落实是检验作风建设成效的试金石,要始终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标尺。倘若脱离群众感受空谈整改成效,再漂亮的汇报材料、再周密的整改方案都将沦为形式主义,更违背学习教育初衷。党员干部要从思想深处拧紧干事创业“总开关”,破除“官本位”思维,自觉站稳人民立场,真正放下“官架子”、甘当“小学生”,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少一些“自以为”“想当然”,多一些“接地气”“沾泥土”。唯有如此,才能让整改工作避免“雨过地皮湿”的形式主义,推动每一项整改措施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一项项民生措施实实在在地落到百姓心坎上。
以民情为尺,校准工作方向。要想准确回应民生诉求、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前提是全面察清民情、精准听出真声。党员干部要迈开步子走、撸起袖子干、俯下身子问,带着真心、诚心主动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和群众唠一唠、聊一聊,注意掌握沟通技巧、改变沟通方式,练就“听音辨调”的本领,学会从群众的“牢骚话”中捕捉作风短板,从“家常话”里洞察民生痛点。同时,要警惕“选择性倾听”,不可只捡顺耳之话,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对刺耳的批评、尖锐的意见更要耐心记录,建立“群众呼声台账”。只有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将“听真话”与“办实事”无缝衔接,才能让整改方向不偏离民心坐标。
以民忧为要,办好民生实事。民生实事办得好不好,关键看群众“急难愁盼”是否真正解决,群众的认可才是整改落实成效的最终评判标准。只有真正把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以雷厉风行的“快动作”从群众“最怕拖”的问题上做文章,用久久为功的“慢功夫”在群众“最难办”的事情中下功夫,才能真正将作风建设从纸面要求转化为政策温度。这就意味着,党员干部要用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正视问题整改,对“急难愁盼”问题要“马上就办”,对“长效民生”工程要“精准施策”,对“隐性民生”需求要“主动发现”,真正解决好从“说到”到“做到”的问题,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让作风建设成效体现在群众的笑脸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