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主题活动 > 正文

“甲子情怀”音乐工程创新实践座谈会在京召开

人民论坛网北京讯(李金芳)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8月6日,“甲子情怀”音乐工程创新实践座谈会在北京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此次座谈会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与会嘉宾以“甲子情怀”音乐工程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研讨,围绕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如何创作出更多人民喜爱的文艺精品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取得丰硕成果。

DSC00547(1)

座谈会上,“甲子情怀”音乐工程发起人杨雨号详细介绍了该公益文化项目的创新实践历程。2012年底,时年60岁的杨雨号发起了“甲子情怀”音乐工程,该音乐工程历时十余年,已创作十二大类二百多首歌曲、百部音乐MV、十二部聚焦时代关注点的话题音乐片、多部音乐微电影、百部音乐短视频,弘扬社会正能量,引起广泛关注。

与会者通过观看音乐短片《未封存的岁月日记》,深入了解“甲子情怀”音乐工程从构思到落地的艰辛历程与创作理念。音乐短片《未封存的岁月日记》是“甲子情怀”音乐工程的精华浓缩,是时代的记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旨在通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人的集体记忆,唤起社会的回望与反思。它以歌载道、歌以咏志,构建了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情感叙事体系,具有很强的时代辨识度及与社会共情共鸣的深厚基础。

在专家发言环节,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各抒己见。文化和旅游部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党委书记陈锋,从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角度,阐述了“甲子情怀”音乐工程对社会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袁正领,就该工程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进行剖析,强调其在当代文艺创作中的独特地位;中央歌剧院一级演员、女高音歌唱家尤泓斐,结合自身艺术实践,分享了参与该音乐工程的深刻体会,并对作品的创作与情感表达提出专业见解;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彭文祥,从学术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该工程在文化传播与传承方面的创新模式及潜在影响。

在点评交流环节,专家们围绕“甲子情怀”音乐工程未来发展方向、怎样进一步扩大文化影响力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中央宣传部原副巡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文祥指出,要注重音乐作品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使其更具感染力与传播力;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中华诗词》杂志主编高昌深入分析了“甲子情怀”音乐工程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他表示,这一工程已超越个人情怀释放的层面,成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大胆探索和有益实践,未来要在这个方向上继续努力;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音乐委员会副会长孙建民则强调,应加强音乐工程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拓展传播渠道。

人民论坛杂志社副总编辑、人民论坛网总编辑陈阳波对座谈会进行了总结发言。陈阳波表示,“甲子情怀”音乐工程是民间力量自主发起的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音乐公益活动,是社会人士自觉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生动案例,此次座谈会凝聚各方智慧、汇聚多元灼见,打开了文化传承与守正创新的新视野,期待“甲子情怀”音乐工程突破传统范式,探索跨界融合的创新路径,在开放、共享、传承中创造出更多好的精品力作,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作出有力贡献。

微信图片_20250808140050

“甲子情怀”音乐工程发起人杨雨号简介:

杨雨号,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原电力工业部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是一名拥有多项技术发明专利的高级工程师和大型旋转机械振动分析专家,20世纪90年代下海创办科技公司,成为一名优秀企业家。

2012年底,时年60岁的杨雨号发起了“甲子情怀”音乐工程,该音乐工程历时十余年,已创作十二大类二百多首歌曲、百部音乐MV、十二部聚焦时代关注点的话题音乐片、多部音乐微电影、百部音乐短视频,弘扬社会正能量,引起广泛关注。

更多座谈会详情与成果,请持续关注人民论坛网及人民论坛微博、微信。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