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把群众的事办实办妥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是丈量民生温度的标尺,关乎千家万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暮色中点亮的一盏路灯,让晚归的行人多了份踏实;小区里规范的分类垃圾桶,让居住环境添了份整洁;养老食堂里热乎的饭菜,让独居老人暖了心窝……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背后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更是党和政府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

小事连着民心,枝叶总关情。在浙江杭州的老旧小区,曾有居民反映“楼道灯坏了半年没人修”,社区干部接到诉求后,当天就组织人员排查更换,还顺带检修了整栋楼的线路。民生服务的精度,正在于对这些“小事”的敏锐感知——不搞“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服务,而是聚焦群众反映最集中的“关键小事”,用“绣花”功夫逐项破解。就像北京推进的“接诉即办”改革,将市民诉求作为驱动力,从房产证办理到噪音扰民,从电梯维修到宠物管理,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每一个需求末梢。

办好“小事”,考验的是作风,更检验着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中。倘若“坐在屋里想当然”,用“拍脑袋”的决策代替“察实情”的调研,再好的政策也可能“水土不服”。近年来,各地通过“民情恳谈会”“院落议事会”等形式,用“面对面听、心贴心聊”的方式,把群众的需求转化为工作的“改进清单”。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回应期待,让“小事”解决在萌芽状态,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民生工作既要“解决一件事”,更要“办好一类事”。从“最多跑一次”到“一网通办”,从“跨省通办”到“秒批秒办”,政务服务的每一次升级,都在为群众的“小事”减负。当前,各地正不断完善民生实事征集机制,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近年来,陕西省彬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民生福祉改善的生动实践和重要抓手,紧扣项目源于民声、过程汇聚民意、结果惠及民生三个关键,让每一分民生投入都花在群众心坎上。这种“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做法,确保政策制定更贴近民意,让“小事”办理既有速度,更见力度。

办好“小事”才能凝聚民心,做好“细节”才能成就大局。新时代新征程,唯有始终把群众的“小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一件一件抓落实,才能让民生福祉如涓涓细流,在寻常巷陌扎根生长,最终汇聚成人民幸福生活的大江大河。(作者: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城厢街道  郭琛琛)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