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学习教育有一定时限,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需要通过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权力结构,有的放矢综合施策,驰而不息抓落实、讲纪律,建立健全动力与平衡相结合的社会运行机制,全方位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作风建设 常态化长效化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常抓不懈”,强调“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各方面建设和党的自我革命成效的集中反映。为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集中教育与常态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多次教育或活动。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底,根据中央部署,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取得新的明显的成果。
集中学习教育结束后,党风建设依然需要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为什么?根本的答案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①早在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就指出:“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到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了两个“在路上”。“在路上”三个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并且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过程论”。只要读懂了“过程论”,对“在路上”的深刻内涵,就能领会得非常深刻、非常到位。
什么是“过程论”?当年,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及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这段话哲学味很浓,一下子不容易听懂。但接下来的一段话就非常清楚了。恩格斯明确地指出,这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②,在这种思想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③
笔者把这一思想称为“过程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都熟知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但实际上,“过程论”也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的意义。读懂“过程论”,对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就能作科学的解读,对其他很多问题就能深刻理解。
按照“过程论”思想,世界是一个过程,中国的进步发展同样是一个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也是一个过程。所有的一切都不会有所谓的顶峰和终点,任何的固步自封、盲目自大、保守僵化、停滞不前,都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那么,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党的作风建设现在处在什么方位呢?最贴切的一个词,就是“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的“赶考”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也在路上。过去“在路上”,现在“在路上”,将来仍然“在路上”。在路上,就不能松劲歇脚;在路上,就不能疲劳厌战。在路上,就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作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常听常记“生死存亡”的警钟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状态的晴雨表、温度计。好的作风表明,党正处于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状态;坏的作风表明,党的肌体已经出现某种病症和毒瘤,急需医治。
1940年3月,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慰劳团回国,看望慰劳抗战将士,考察国内政治形势。当时的国民政府特地拨款8万元作为慰劳团的膳宿与应酬费用。陈嘉庚却说,慰劳团是因工作而来,绝非游历应酬,恳请各界极力节省“无谓宴请”,只要合起来宴请一次就足够了。蒋介石与宋美龄对陈嘉庚的到来非常重视,陈嘉庚一到,便盛情设宴款待,此后又宴请全体慰劳团成员,花费自然不小。然而陈嘉庚没有领情,反而非常心疼,觉得“国难当头,一位国民党的领导人竟然如此奢侈,中国的希望在哪里啊?”后来,陈嘉庚一行人到延安考察,毛泽东同志等人在窑洞前的露天院子里招待他吃晚饭。主食是大米和小米混在一起的二米饭,大米是国民党政府供应的,小米是延安自产的,所以叫“国共合作饭”。菜是土豆、白菜、辣椒,是毛泽东同志在杨家岭开垦出来的一块地上种出来的。唯一的荤菜,就是一只鸡。毛泽东同志开玩笑说:“我只有五块钱的津贴,一个月只有三块钱的菜金,一天菜金一毛钱,买不得鸡做汤。这鸡是邻居大娘知道我有贵客,特地贡献出来招待陈先生的。”
两顿饭的比较,引发陈嘉庚的思考。通过进一步的考察,陈嘉庚将延安和重庆的作风作了比较,看到抗日根据地的为政清廉与国民党统治区的奢靡腐败,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蒋介石的丰盛宴请使陈嘉庚疏远了国民党,毛泽东同志的粗茶淡饭,反而赢得陈嘉庚的赞赏和支持。
简单的一顿饭,不仅反映出两个党的作风,更反映出两个党的本质差异。当年,中国共产党的作风何以如此?国内外很多人都认为,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未掌握政权,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没有好的作风,内部不能凝聚队伍,外部不能赢得人心。但一旦掌权,情况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时间长了,精神必然懈怠,作风必然涣散。
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黄炎培当年提出历史周期率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担心。保持好的作风一时不难做到,但要一直坚持下去必定很难,在执政掌权的情况下要始终坚持,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在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不仅提出“两个务必”,而且在作风建设上作出六条规定:禁止给党的领导祝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做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禁止歌功颂德现象。1953年8月12日,毛泽东同志再一次强调了这六条规定。④
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规定?说到底,这就是“进京赶考”的第一份试卷和答案。这份试卷考什么?第一是考会不会当李自成,第二是考能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仍然在执政,说明“不当李自成”的目标已经实现。但历史周期率有没有跳出呢?还没有,所以,党的领导人一再向全党提出历史周期率问题,并一再强调作风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一次向全党敲起生死存亡的警钟,而且敲击力度之大,内涵意蕴之深,激起声浪之强,扩散范围之广,都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很牢固,但如果作风问题解决不好,也有可能出现‘霸王别姬’这样的时刻。”“霸王别姬”,是毛泽东同志1962年在七千人大会上专门讲的一个故事。毛泽东同志当时总结三年困难的教训,针对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西楚霸王项羽不听范增意见的故事,另一个是刘邦被郦食其训斥的故事。他随后强调:“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岀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
重提“霸王别姬”,这是令人震撼的警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不断在生死存亡的博弈中实现自我净化、赢得历史主动的过程。这样的过程过去在进行、现在在进行,将来仍然在进行。“霸王别姬”这一悲凉千年的历史回响,决不能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时光隧道里!党要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怪圈,就必须在警钟长鸣中保持历史清醒。而每一个党组织、每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常听常记“生死存亡”的警钟,坚持不懈抓好党的作风建设,确保党在任何复杂条件下都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全方位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怎样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呢?我们要在哪些关键方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呢?
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重视制度建设,是我们党在经历种种艰难曲折后取得的深刻认识,也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党的作风状况与制度、体制的完善与否,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制度和体制,能够激励和诱导不同的行为方式。所以,党的作风建设要落到实处,反腐倡廉要抓住根本,就必须标本兼治,着重在改善制度和体制上下功夫,堵塞漏洞,消除弊端,形成能够遏制不良作风的激励和导向机制。按照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党的自我革命的制度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
通过完善权力结构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建设既要管人,更要管权。事实证明,几乎所有作风问题、腐败问题,都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有权力,就有可能产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权力行使越便利,也就越有可能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改进作风,防止腐败,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大对权力的规范、制约和监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民主新路,本质上就是构建一种新型的权力结构。首先是“人人起来负责”,由人民自下而上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构建起一座权力的金字塔。“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就是在这座金字塔中,要由人民层层监督,保证所有的权力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切实防止人权、财权、物权过于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切实防止权力超越规范和程序随意滥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通过有的放矢综合施策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党的作风并不限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中央八项规定也并不是党的作风的全部,而是一个小的但非常重要的切口。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就是要把这个切口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的作风建设。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也就要注意党风建设各方面的内容和要求,针对学风、文风、会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上的不同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使党的作风持续向好。
譬如,会风问题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党中央对压缩会议、提高会议效率提出很多要求,但有的干部还是感到会议过多。层层开会、事事开会、重复开会,把开会当成不可缺少的形式。还有文风问题,如有的文章只有一堆大话、空话、套话,但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拿不出有效办法,而且语言枯燥、呆板,缺少新鲜活泼的感觉,读者自然不爱看、不愿看。至于思想作风,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强调的问题。如果没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保持党的旺盛活力和生命力。
通过驰而不息抓落实、讲纪律,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党的十八大结束后,党中央制定八项规定。此后反复强调,特别是每次党代会之后都会有新举措。例如,2017年10月27日,党的十九大闭幕后第三天,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时,审议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2022年10月25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仅三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重要议程之一就是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这充分说明党的作风建设的长期性,也表明党中央驰而不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韧劲。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与执行纪律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加强党的纪律建设,199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到2003年12月31日,去掉了“试行”二字。党的十八大以来,分别在2015年、2018年和2023年作了三次修订。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必须绷紧纪律这根弦,牢记哪些行为会受到纪律处分,避免放松纪律观念。尤其要逐步把他律变为自律,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变为一种生活习惯,把党的纪律变成一种日常戒律。领导干部特别要注意“慎独”,严格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有关纪律规定。各级党组织则要着力抓好作风建设的日常管理、日常教育、日常监督。
通过建立健全动力与平衡相结合的社会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不是要把人管死,让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搞成暮气沉沉、无所作为的一潭死水,而是要通过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营造积极健康、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环境。”“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高度统一起来,从而锻造更为坚强的领导力量,凝聚更为广泛的奋斗力量。”早在20世纪90年代,笔者就提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平衡机制”理论,说明治国理政从根本上要形成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社会运行机制。一方面,注重激发社会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加强社会治理,保持秩序和稳定。切实做到活而不乱、管而不死,对党的作风在坚决净化的同时,还必须大力“活化”。既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又理顺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对领导干部既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又要鼓励其干事创业、勇于担当。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3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44页、217页。
④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毛泽东年谱》(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第150页。
责编/谷漩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