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文史 > 正文

【红色记忆·抗战印记】依靠群众——从“小延安”看抗战伟力

“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同志到竹沟,妙计定中原”。在河南省确山县西部有一个竹沟镇,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抗战时期革命力量蓬勃发展,赢得了“小延安”美誉。抗日战争初期,确山竹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所在地。当年,刘少奇同志看到这里如火如荼、生机勃勃的大好革命形势,高兴地说:“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溱河。这里简直成了小延安!”从此,竹沟以“小延安”的美名传扬全国。而“小延安”的基石,正是我们党一个鲜明的特质——紧紧依靠群众。“群众是秧我是瓜,秧肥花开瓜儿结”,一句流传在豫南竹沟的朴素民谣,生动揭示了竹沟以及整个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根本奥秘,也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关头,在中原大地闪耀着全民族抗战的星星之火。

群众是竹沟最深厚的根基。竹沟的星火之所以能在强敌下形成燎原之势,关键在于党与群众紧密相连。刘少奇同志躬身垂范,深入农民家中、田间地头,仔细探查百姓生活疾苦;党组织领导“二五减租”、废除苛捐杂税,让农民真正获得土地权益;建立农民夜校,教群众识字明理;组织医疗队下乡,破除乡村迷信恶习。这种把群众放在心上的赤诚,如春风化雨,润泽民心。当群众从党的行动中看到了希望和未来,竹沟便不再是地理坐标,而成为他们愿意以生命相托的精神灯塔。

群众是竹沟最强大的武装。竹沟的奇迹之所以能不断创造,关键在于党成功将蕴含在群众之中的分散力量凝聚为克敌制胜的战斗力量。中共河南省委迁驻竹沟后,把培训大批军事人才和党的干部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1938年一年时间,竹沟向皖中、豫皖苏边、豫南等敌后输送了七批骨干队伍,他们像雨后春笋般挺立在中原大地。更具创造性的是,竹沟村形成“一手拿枪、一手扶犁”全民皆兵模式:农民自卫队以村为单位组织,平时是生产互助的邻里,战时是并肩杀敌的战友。党的组织延伸到竹沟村每个角落,激荡着妇女日夜赶制军衣鞋袜,儿童机警站岗放哨,秘密交通线不断延伸。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了“消息树”等许多独特的联络方式。因此,当敌寇来袭时,整个竹沟村宛如一棵参天大树,每一根枝条每一片叶子都在凝聚力量,让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后勤支援源源不断。

群众是竹沟最无私的脊梁。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竹沟的人民群众以“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自我牺牲,筑起了坚实的生命屏障。1939年冬,天灾肆虐,部队缺衣少食,日伪军严密封锁,粮食极度匮乏。面对这样的情况,乡亲们宁肯自己忍饥挨冻,也将仅存的粮食和御寒衣物塞到战士怀中。更令人动容的是当电台面临暴露危机时,群众冒险将其深埋于自家祖坟;伤员无处容身时,百姓将其认作“儿子”、“兄弟”藏于敌人眼皮之下,彭雪枫将军率部东征时,竹沟百姓带着各种粮食相送。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薪火永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尤须赓续在竹沟抗战中鲜明闪耀的“依靠群众”这一伟大历史经验,深刻体悟并身体力行。

一是永怀赤子之心,把“人民至上”刻在心里。新时代传承竹沟精神,首先要像当年扎根竹沟的党员干部那样,把群众当作亲人,脚步永远迈向基层,耳朵倾听群众呼声。需要我们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俯下身子,了解乡亲们的所思所盼;揣着牵挂,时刻惦记群众的柴米油盐。无论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还是创新基层治理,都需时刻将群众放在心上,都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让“一切为了人民”的誓言在我们的行动中兑现。

二是激发首创伟力,让人民智慧竞相涌流。竹沟的经验昭示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新时代传承竹沟精神,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畅通各类民主参与渠道,完善基层协商机制,在政策制定、社会治理、经济创新等各个领域,真心向群众请教。鼓励基层探索,包容新生事物,让蕴藏于民间的“金点子”转化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要让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真正变成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

三是永续鱼水之情,靠组织动员凝聚合力。竹沟的经验深刻揭示,扎实的组织动员是汇聚个体伟力、铸就钢铁意志的关键所在。新时代弘扬竹沟精神,必须与时俱进创新联系、服务、组织群众的方法路径。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延伸服务链条,提升组织效能,使其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组织动员,把“深入群众”在时空上拓展。要着力培养群众“主心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把蕴藏在亿万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最广泛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唯有如此,才能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不断谱写“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时代新篇。

竹沟的灯火虽已融入历史星河,但那“依靠群众”的深沉伟力,如同不竭的源泉,始终在民族的血脉中流淌。它时刻昭示我们:唯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唯有民心,是托举复兴伟业的坚实根基!(作者:张建宝,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嘉慧,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革命文化短视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22VSZ074)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