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智库 > 地方探索 > 正文

从“钢城煤都”到“山水之城”——河北邯郸走出重工业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从“钢城煤都”到“山水之城”

盛夏时节,漫步在河北省邯郸市滏阳河畔,清澈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两岸绿树成荫。

近年来,邯郸市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走出了一条重工业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治污染,优生态

“霾是故乡浓”的戏谑,曾经折射着邯郸市的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党的十八大以来,邯郸市积极应对历史发展形成的产业结构重、环境压力大、资源约束强等挑战,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奋力谱写以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邯郸篇章。”邯郸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清龙介绍。

近年来,邯郸市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和污染物排放特征,统筹实施一系列治本攻坚措施,累计压减炼铁产能2033万吨、炼钢产能1812.6万吨,完成清洁取暖改造145万户。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蓝天白云常相伴”,邯郸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24年,邯郸市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率从2016年的20%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100%。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比2013年下降66.2%、PM2.5平均浓度下降66.6%、优良天增加3.59倍。全国排名从最差时长期倒数5名以内,到实现历史性退出“倒20”。2025年以来,稳定退出全国后50名行列。

一手抓治污减排,一手抓生态扩容。

“河钢集团邯钢公司老厂区、国电邯郸热电厂等企业退城搬迁,完成98.7%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总体治理面积约2.1万亩,恢复可耕种土地近5000亩。”邯郸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海峰介绍,近年来,邯郸市不断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复兴区被评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武安工业园区、复兴经济开发区入选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

转动能,促发展

产业结构重、发展层次低、生态本底差是邯郸市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恰恰孕育着绿色生产力的增量空间。

近年来,邯郸市坚持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相结合,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相协调,大刀阔斧“破”、精心谋划“立”,将生态环境约束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绿色转型。

传统产业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推进绿色转型。邯郸市加快推动钢铁、焦化、水泥、火电等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在产钢铁企业环保绩效全部达到A级水平,能耗下降幅度超过40%,污染排放下降70%以上,品种钢占比达到50%。

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邯郸市以现代化钢铁、新材料、文化旅游等九大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出国内最大单体水电解制氢装备,成功制备5N级超纯铁、高纯生铁类材料,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目录。

目前,绿色产业体系已成为邯郸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之一。2024年,邯郸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04.3亿元、增速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增速为河北省第一;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6∶39.6∶50.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过半;全年接待游客1.03亿人(次),同比增长20.9%。

抓改革,谋创新

近年来,邯郸市生态环境局坚持发挥深化改革的牵引作用,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着力破解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结构性、根源性问题,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邯郸市创新企业绿色账户服务模式,通过绿色资产和绿色绩效两个指标,对企业绿色行为进行量化评估,对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精准画像。目前,全市已创建钢铁、焦化、碳素3个重点行业57家企业绿色账户,评估企业绿色资产111.8亿元。”邯郸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潘正道介绍。

在建立企业绿色账户基础上,邯郸市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参考绿色账户、ESG评价结果,落实绿色信贷政策,累计向企业发放绿色贷款超100亿元,让绿色低碳发展的企业享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

2024年,邯郸市绿色金融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全市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2.5%,居河北省第一位,连续11个季度保持40%以上的高增速。同时,河钢集团邯钢公司、河北太行钢铁集团获得转型融资42.72亿元,为推动传统钢铁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一步,邯郸市将继续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支撑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