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期待“纳凉版图”继续扩大

今年入夏以来,成都、西安、杭州、深圳等多个城市的地铁站开放纳凉区,为市民尤其是户外劳动者提供休憩场所。不少地方在免费开放纳凉区基础上,还专门配备座椅、通风系统,部分站点增设地铁书屋等功能空间,配备防暑药品,被誉为“城市绿洲”。

开放纳凉区,释放现代城市的善意。地铁站本是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在炎炎夏日化身公共纳凉空间,不仅为市民避暑开出了一剂“凉方”,更体现了公共资源调配的灵活性和精准性,有助于推动城市空间从“功能单一”向“服务集成”转变。同样是地铁纳凉区,成都全线423座地铁站点均可纳凉,无锡地铁配备书籍、共享雨伞等服务设施,深圳地铁在南头古城站下沉广场打造集地下通行、景观休闲、园林绿化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各地因利乘便,管用结合,让城市公共空间承载起更多人之常情和生活烟火,让城市从物理容器升华为“人的家园”。

开放纳凉区,体现治理理念的升级。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它有多少“高大上”的建筑,而在于它如何对待那些普通劳动者。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这实质上就是要求城市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让新发展理念在城市落地生根。可以说,一个个纳凉区让一座座城市内涵式、集约式发展具象化,一份份对户外劳动者的包容和尊重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一定会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倍增。

开放纳凉区,考验城市服务的厚度。当前,高温下的城市正经历着一场特殊的“压力测试”,每一个纳凉区都是城市生命体上的“散热孔”,让整座城市在热浪中正常运转。然而,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情味和包容度不应仅由地铁站承载,我们应该有序扩大纳凉版图、丰富纳凉场景,比如尝试为建筑工人设置带淋浴间的休息站、为外卖骑手提供带充电桩的等候区、为带孩子的家长开辟亲子纳凉角等,让不同群体得到个性化精准化关怀和帮扶。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有温度并非夏日限定,城市公共服务升级,需要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构建、变群众自找服务为城市主动供给,让包容和尊重在城市永续流淌,绘就现代化人民城市最动人的风景。

从“城市绿洲”到“人文港湾”,纳凉区的创新实践正在重塑现代城市的温度计量标准。这场由地铁站发端的公共服务升级,既是应对极端天气的应急之举,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转型缩影。期待更多城市以此为契机,将“夏日限定”的温情转化为“四季常在”的制度设计,让每个角落都成为传递城市善意的载体,加快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有温度”的美好愿景。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委组织部机关党总支专职副书记 王闰)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