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小城出圈:县域文旅如何把流量变留量

当“县域消费”与“微度假”双双冲上热搜,那些曾被视为“中转站”的小县城,正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从“途经”到“目的地”的转身。政策风口、流量风口、消费风口三风叠加,县城文旅的“泼天流量”已然到来。然而流量易逝,如何把“一时爆红”沉淀为“一直长红”,成为摆在每个县域面前的时代考题。

古韵今声,文脉炼金

千年县学的钟声、百年戏台的板眼,被折叠进一条光影长廊;老粮仓改造成livehouse,秀才故居化身剧本杀剧场。文物不再是“请勿触摸”的标本,而成为可参与、可共创的超级IP。当研学队伍在状元府里举行“开笔礼”,当汉服旅拍与非遗手作共用一个院落,文化便完成了从“展品”到“场景”的华丽转身,让历史在消费中再生,也让游客在沉浸里付费。

可以复制的是灯光,不可复制的是文化。各地应深入贯彻“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把“文化基因库”升级为“产业发动机”。通过建立县域文化遗产数字档案、实施“非遗合伙人”计划、引进专业运营团队,推动“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真正实现“文化软实力”向“经济硬支撑”的蝶变。

山水生金,资源变现

一条漂流河道,上午是体育竞技,下午成了水上音乐节T台;一片油菜花田,花期卖门票,花谢卖菜籽油,秸秆还能扎成夜游光影迷宫。县域最不缺的就是“绿水青山”,缺的是把资源串成价值链的那根线。通过“微度假”理念,把骑行绿道、露营基地、民宿集群打包成两天一夜的“山系套餐”,让游客为“慢生活”买单;再通过“后备箱经济”,让土特产、文创雪糕、限定香囊填满返程车辆,于是风景真正变成了“钱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地要坚持“全要素整合、全产业融合”思路,编制县域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打造“山水+”“田园+”“康养+”多元业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建设一批“小而美”的精品民宿、亲子研学、户外运动项目,推动农文旅、商文旅、体文旅深度融合,让每一寸山水都有故事、每一处田园都能生金。

主客共享,烟火长红

文旅不是把本地人搬空,而是把生活做成风景。夜市摊位留一半给老字号炸串,也留一半给游客体验打糍粑;广场舞池白天是阿姨们的健身主场,夜晚加一排灯笼就成了游客拍照打卡点。政府做减法——取消景区门票、免费开放停车场;商家做加法——推出“小份菜”“共享充电宝”。当居民把游客当邻居,游客把县城当“第二客厅”,流量才不会是潮汐,而成为一条四季长流的小河,滋养着每一家深夜仍亮灯的馄饨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旅游服务标准化、社区治理精细化。实施“主客共享”示范工程,鼓励居民以房屋入股、手艺入股、服务入股,共享发展红利。通过社区营造、志愿讲解、文明积分等方式,让本地人成为“最佳导游”,让游客成为“荣誉市民”,实现“近者悦、远者来”的良性循环。

县城文旅的终极竞争力,不在“复制的网红”,而在“独家的日常”。把文化炼成可消费的记忆,把山水做成可回味的产业,把烟火气升级为可持续的营商环境,才能让“到此一游”变成“一来再来”。当高铁再次进站,我们希望游客带走的不仅是一罐辣酱、一袋水果,还有关于中国式慢生活的一段心跳——那正是县域最动人的回声。

(浙江省海盐县于城镇人民政府 吕佳缘)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