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其治理效能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本文以浙江省宁海县社区公共空间治理实践为案例,运用空间社会学理论,探讨以人为核心的社区公共空间共建共治共享的实现路径,旨在为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实践路径:从空间改造到共同体构建
(一)物理空间的生活化改造:功能与情感的融合
功能复合化改造。一是存量空间活化。党群服务中心去形式化、社区综合服务空间去办公化、废弃闲置空间亲民化改造,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最大化利用社区空间。将闲置空间改造为多功能服务综合体,集基层党建、政务办理、协商自治、文体活动、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社区居民活动中心,为居民提供政务服务、卫生健康、文体娱乐、法律援助、生活照料、便民公益等服务,重构“空间—权利—情感”的新型关系网络。二是特色空间营造。合理设置功能分区,考虑空间的灵活性和可变性,适应不同的需求和场景,同一区域或局部可满足不同时段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例如宁海县滨溪社区“城南时光驿站”共享空间开放项目,打造“一老一小”共享空间,实现空间功能共享,全龄友好,兼顾功能叠加、美感表达、实用体验和文化营造等,创造一个融洽、舒适、多元、互动的社区环境。
微更新实践。一是微空间功能置换。实施“菜园子”改造项目。宁海县正学社区针对原有绿化带被违规占用种植、夏季施肥异味扰民等问题,采取“保留乔木+功能置换”策略,征得居民同意后,将私占菜地补植绿化,新增规范化停车位24个。杂草、篱笆不见踪影,围墙被粉刷改造成充满特色的宁海方言墙,小区景观得到全面提升。二是碎片空间激活。唤醒“沉睡资源”,系统梳理“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闲置空间,创新设置共享服务点:包括共享冰箱、存包处、遮雨棚等特色空间,让社区公共空间更具包容性、互动性。
(二)自治机制的创新实践:赋权与协同
全过程参与机制。一是协商议事平台建设。对于公共空间建什么、怎么用、如何管等问题,宁海县创新建立“1+5+N”民主协商体系,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通过“纳谏-梳理-协商-公示-评价”五步工作法,整合居民、社会组织、共建单位等多元主体参与。累计征集意见、建议268类、7628条,筛选确定协商议题262项,协商解决243项,受众人群超12万人。二是参与式治理创新。通过社区参与式预算改革,问需、问计、问效于民,决策机制实现从“政府定单”转为“群众点单”,治理模式从“替民作主”转为“由民作主”,参与方式从“单一决策”转为“多元共治”,推动形成社区共治的长效机制。宁海县对需要协商的议题,如绿化带改造、停车位改造等重大事项,召开不同的民情探讨会进行深入分析,搭建了居民参与的微平台,突出了居民的社区“主人翁”地位。
制度化参与平台建设。一是协商流程规范化。社区定期召开社区“两委”联席扩大会议,对各类议题进行归类和整合。日常事务由社区“两委”直接组织实施,重大事项召开民情探讨会,专业事项引入法律、技术等第三方力量。通过明确协商主体、规范协商程序,确保“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二是民意收集系统化。构建多渠道议题征集网络,数字渠道通过如政务APP、微信群等线上平台收集,实体渠道通过居民代表走访、社工包片联户方式进行收集。使居民由“被动坐等”转变为“主动介入”,由“冷眼旁观”转变为“共为共享”,做到了“我的社区我参与”,实现了自上而下的资源与自下而上的需求的对接,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效能。
(三)社会关系的重构:从利益共享到情感共同体
主体能力培育。一是构建志愿服务体系。构建“三有”机制,即有平台、有队伍、有激励。依托志愿服务平台积分管理系统,实现服务可记录、可积累、可兑换。宁海县在共享空间里开展爱心义诊、亲子共读、反诈观影、普拉提、手工藤编课等公益活动,这种集约化设计不仅优化了空间使用效率,更催生了独特的社交生态——居民自发组建了兴趣社团,从桌游到街舞,从创业沙龙到读书会,原本陌生的居民建立了深度联结。在精准服务居民的同时,营造互帮互助、共建共享的氛围,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二是社区达人引领计划。重点培育三类社区达人:文艺达人负责开展楼道美化、文化传承等项目;服务达人组织安全宣传、技能培训等活动;治理达人参与社区规划、矛盾调解等工作。通过一人一技,激活社区活力。
全域服务与情感共同体构建。一是全龄友好服务体系建设。开展“萤火虫计划——社区共享空间开放行动”空间开放。共享空间每周7天免费开放;开展“一老一小”活动,实现代际融合;邀请老年人讲述传统故事,完成文化传承。二是社区情感联结深化。通过持续的服务互动和活动开展,社区逐步形成三大情感联结机制:生活互助、文化共享、价值认同,如宁海县“城南时光驿站”项目组织银龄志愿者开展青少年辅导、安全巡逻等服务,同时培育“小小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促成代际双向赋能。
成效与启示:共享空间的治理逻辑
社区公共空间的治理创新是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基于浙江省宁海县的实践探索,治理逻辑体现在物理空间的生活性改造、居民自治主体性的激发以及社区空间共享性的实现。这三者相互关联,共同促成共享空间的形成,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实践路径和理论启示。
(一)物理空间生活性:社区治理的载体
物理空间是社区治理的基础载体,其生活性改造通过功能与情感的融合,实现了从“物理空间”到“社会空间”的转型。宁海县的实践表明,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微更新是提升空间效能的关键。例如,通过党群服务中心的去形式化改造、闲置空间的亲民化利用,以及“菜园子”等微更新项目,社区空间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实际需求,还增强了其符号性和象征意义。这种改造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规划者”,激发了其对公共空间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此外,高质量的环境空间通过“框定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居民行为。居民在优美环境中更倾向于遵守规则,从最初的被动适应逐渐发展为主动维护。这种转变表明,物理空间不仅是功能性的存在,更是塑造居民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媒介。
(二)居民自治主体性:社区治理的动力
居民自治是社区治理的核心动力。宁海县通过全过程参与机制和制度化平台建设,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到“居民自主”的转变。例如,“1+5+N”民主协商体系和参与式预算改革,确保了居民在公共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这种赋权机制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还强化了其对社区的认同感。
社区达人和志愿服务体系的培育进一步激活了居民的主体性。通过文艺达人、服务达人和治理达人的引领,社区形成了多元化的参与网络。居民在互动中跨越“熟人门槛”,建立了紧密的社会关系,从而增强了社区的社会资本。这种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表明,居民的主体性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社区空间共享性:社区治理的目标
共享性是社区治理的最终目标,其实现依赖于利益共享和情感共联。在利益共享方面,宁海县通过空间改造和资源整合,使公共空间成为居民的“共同所有物”。例如,共享冰箱、遮雨棚等设施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促进了居民间的互助行为。
在情感共联方面,持续的活动和服务互动构建了社区的情感联结机制。例如,“城南时光驿站”项目通过代际融合活动,深化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这种情感联结进一步转化为居民的公共精神,使其在参与中形成信任和互惠的“共享感”空间。
结论与讨论:迈向共享空间的治理之道
社区公共空间的治理之道在于“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公共性、议题空间、多样性和内生性四个维度,实现空间的活化和治理效能的提升。
(一)秉持公共性
公共性是社区公共空间的首要价值。其核心是以居民为中心,坚持开放、可达和包容互通。宁海县的实践表明,公共空间必须允许居民自由进入和使用,同时容纳差异化的需求和活动。只有真正服务于居民的空间,才能激发其参与热情和归属感。
(二)注重议题空间
议题空间是社区治理的核心抓手。议题必须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并通过开放协商达成共识。宁海县的民主协商机制表明,面对面讨论和数字平台的结合,能够有效整合民意,提升决策的合法性和执行力。
(三)坚持多样性
多样性是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源泉。宁海县通过多类型空间、多元化主体和多重化功能,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例如,共享空间的灵活使用和运营主体的多元化,确保了空间的高效利用和持续活力。
(四)坚持内生性
内生性是社区治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居民参与设计、运营和管理,社区公共空间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例如,居民捐书并管理社区书吧、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等实践,体现了其主体地位和内生动力。
社区公共空间的治理逻辑和实现路径表明,以人为核心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宁海县的实践为新时代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其核心在于通过空间重构和社会关系再生产,实现居民从“物理参与”到“情感认同”的深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数字化技术在空间治理中的应用,以及不同社区场景下的差异化路径。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委社会工作部 侯娜 胡全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