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服务社会如同烹饪一桌丰盛佳肴,不仅需要精心选材、用心调制,更要掌握火候与技艺。唯有置身方寸之间,去遇见、对话、感受,以身入基层的行动力,探求排忧解难的实举措,方能以“实干担当”的炉火纯青,烹饪出社会服务的至臻美味。
服务下沉,群众“点单”更接地气。“闭门造车”式的服务供给,常如隔靴搔痒,难触痛点。唯有俯身倾听、让服务“沉”入烟火日常,方能精准捕捉那最真实、最迫切的民生诉求。从浙江“浙里办”APP上居民可“掌上点单”社区服务项目,到北京“社区管家”模式中社工深入楼栋收集需求清单,再到诸多社区议事厅里居民围坐共议公共事务——这些“点单”机制让群众从“被动接受者”跃升为“主动点菜人”。服务内容由此真正从“政府配菜”转向“群众点单”,最终实现“按需上菜”。这要求基层干部需以“脚下沾泥”的务实作风深入群众,在“身入”与“心至”的交融中,让服务真正对准民生的“靶心”。
机制创新,政府“做菜”更有锅气。当需求精准“点”出,如何“做”好这道菜?传统僵化机制常导致“上菜慢”“口味差”。必须勇于革新,在服务供给模式中注入创新“催化剂”,方能使服务保有热腾腾的“锅气”,高效直达。是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聚焦重点高频事项,推进服务集成,把事办成有质效;是将微心愿变成幸福单,创新“时间银行”模式,鼓励居民以志愿服务兑换积分,邻里互助实现心愿达成的良性循环;是用数字点评代替电话回访,打造立体化评价体系,随时随地打分、多个维度赋分,让“群众说好”成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这些创新机制如同升级了“后厨”的智能灶具与高效流程,让民生服务摆脱了“文牍主义”的慢炖,实现“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急火爆炒。机制创新的要义,在于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壁垒,让服务在高效运转中始终升腾着为民解忧的“烟火气”。
空间革命,社区“摆盘”更富活力。佳肴之美,亦需相得益彰的“摆盘”。社区作为服务落地的最终“餐桌”,其物理与精神空间的品质,直接关乎居民享用“民生大餐”的体验感与幸福感。从“最后一公里”到“零距离”,基层干部正开展一场深刻的“空间革命”:或就地取材,盘活存量资产,将快递柜升级为服务驿站,把书报亭改造成儿童书屋,实现“螺丝壳里做道场”;或就近规划,整合碎片空间,利用小区边角地块建设口袋公园、健身步道,构建“五分钟美好生活圈”;或就便共享,链接社会资源,让退休教师传技艺、在校大学生数字反哺,多元协作释放乘数效应。这些“空间革命”如同巧妙的“摆盘”艺术,将各类服务资源有机整合、便利可达,使社区从单纯居住容器升华为富有归属感、舒适感、参与感的活力生活共同体。如此,服务精准“上桌”,社区热闹“开席”,群众满意“点评”,这桌“幸福大餐”才能热气腾腾、回味悠长。
(浙江绍兴市越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陈诗洁)
